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气质、风骨和灵魂,是承载一座城市内涵特质的基因标识和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
作为上海新确立的市级城市副中心之一,嘉定新城核心区的城市框架基本建成,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随着大融城、台北风情街、宝龙广场、西云楼、万达广场等一批商业体入驻,逐渐形成新的商圈文化集聚区。
结合大调研,嘉定新城(马陆镇)先后走访新城核心区各个商业综合体,了解企业在文化发展方面的诉求和难题。经梳理分析,主要存在商业体之间互动不够、文化品牌定位不明显、文化活动开展较少等问题。
为此,嘉定新城(马陆镇)积极响应“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依托嘉定新城商业综合体和文化场所集聚的特点,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努力打造商圈文化“旗舰店”,建设更加开放包容、更具时代魅力的魅力新城。
加强统筹 建立“新城艺商荟”
为推进商业体各类文化活动常态长效,嘉定新城(马陆镇)统筹建立“新城艺术商圈文化促进荟”(简称“新城艺商荟”)。
组织保障。“新城艺商荟”设顾问三名、会长一名、副会长三名、秘书长一名。顾问由镇宣传委员、区文广局副局长和农商银行副行长担任;会长由镇文体中心主任担任;副会长由辖区社区书记担任;秘书长由各商业体负责人担任,实行一年轮换制。同时,逐步引入社会组织及文化机构,形成“文化智囊团”,为商圈文化活动出谋划策。
制度保障。“艺商荟”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共同讨论相关活动及未来发展,并总结完善“短板”问题,有效推动“新城艺商荟”的发展。
资金保障。通过“新城艺商荟”平台,由市、区、镇三级相关部门给予一定资金扶持,确保商业体文化活动项目顺利落地。通过政策扶持和政府资金撬动,引导商圈积极参与,实现优质文化项目与嘉定新城(马陆镇)各商业体业态跨界合作与双赢。
上下联动 推动文化“多样化”
“新城艺商荟”致力于文化艺术与商圈相互融合,通过上下联动,既做好“公转”,又保持“自转”,更做实品牌,不断提升市民人文素养和城市文化气息。
对接市级资源。依托市级资源,引入了现代音乐、舞蹈、亲子互动等七大类文化项目菜单,通过市民“点单”、商圈“下单”、艺商荟“接单”,将文化艺术带入商圈,去年全年共引入市级文化资源活动48场次。
拓宽活动阵地。围绕区文化馆各类“百姓系列活动”,依托“新城艺商荟”,在各大商圈推出了“我是‘民’星”才艺大赛,打造了一个群众文化的新舞台,拓宽了传统活动阵地和活动人群。此外,结合“主题党日”“网络文化月”“全民健身日”“建党纪念日”等主题,开展快闪、文艺巡演、体育健身等各类活动,将各类宣传活动延伸至商圈,拓宽了宣传渠道。
创新商圈特色。围绕“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结合“西云楼”特色街区,打造“海派文化”示范商圈,并成立了“商圈曲艺基地”,同时携手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共同推出了“海派讲堂”,用曲艺的形式打造独特的“西云楼海派文化”。去年全年,共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近80场次,吸引近万人次的市民前来商圈观演。
产城融合 激发产业新活力
通过“新城艺商荟”平台,打造商圈文化品牌,展示优秀文化,激发产业活力,进一步将产业、文化、城市三者有机的融合。
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将文化资源输送到各商圈,让文化变得触手可得,吸引了市民的眼球,为商业体的发展带来了人气,用文化促进了商业,优化了营商环境,使各商业体内的购物环境、人文服务和品牌制造都成为商圈产业发展的活力。
传承优秀文化。为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新平台,展示传统文化的新魅力。
结合非遗日,与区文广局共同在西云楼举办的“新时代 新生活”非遗日活动,以互动体验的形式将本土非遗文化进行传播;台北风情街以高雅艺术为主题,通过开展“弦乐四重奏”演出,将古典音乐进行传播,进一步彰显了优秀文化的魅力。
激活文化产业。镇招商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引导新城文化产业通过“新城艺商荟”这个平台进行互动交流,激发创新活力。
去年11月,开展“听海观湖 和美新城”文化创意集市,通过招商部门引资源、镇相关部门搭平台,将各大商业体、文化产业、社会组织齐聚嘉源海艺术中心,推动文化产业资源互联,推动城市文化精美成长。
下阶段,仍将紧扣“上海文化”品牌建设要求,通过做优以西云楼海派文化和大融城民俗文化为主的商圈标杆文化,以此带动新城各商业体形成自身文化品牌,形成“一商一街一品牌”的文商结合新模式;探索创建商圈“四季文化”品牌,通过开展“春风十里风筝节”“夏日狂欢音乐节”“金秋观湖创意集市”“冬日暖阳美食节”等系列节日活动,让商业、文化、旅游共生发展,形成“一湖一季一文化”的环远香湖文化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