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老师,你送给我们的呼吸机,我们在使用了,真的太感谢了……” 3月3日下午,正在居家办公的许应华接到了三四通来自武汉的电话,得知送去的15台进口呼吸机已经在3家医院投用,他激动得哽咽了。挂了电话,许应华的情绪久久不能平复,回想起这漫长的“捐赠路”,他感慨万千。
“病毒无情,人有情”,疫情发生后,来自嘉定区南翔镇流动党员学堂的党员企业家许应华一直心系武汉。“每天从电视、手机里了解到武汉严重的疫情,心里很不是滋味。SARS的时候,我还小,但现在我觉得自己应该要为国家做点事。”
1月31日,许应华向上海市红十字会捐款10万元后,又拖朋友联系上了在武汉支援的志愿者。在长达1小时的通话中,他意识到,比起钱,武汉最需要的是医疗物资。
因为与外企往来密切,许应华随即发动自己的人脉,四处寻找货源。幸运的是,他朋友认识的一家在深圳从事医疗器械生产出口的公司,目前库内还有一批进口的呼吸机。
不过,由于许应华并非从事该领域,顺利买到货并非易事。“我是做水泥混凝土的,没有采购医用器材的资质,想跑上去买,对方没有同意。”不甘心的许应华反复沟通,一遍遍向对方讲明购买的意图,并签下承诺书,明确这些呼吸机将用于武汉当地的医院。
在许应华的软磨硬泡下,对方公司终于同意了许应华的决定。于是,他当即转账10万元买下了15台进口呼吸机。“我觉得他们也可能是被我打动了,没向我们多要一分钱,那时候我心里真的很温暖。”许应华笑着说。
久违的呼吸机终于到手,又该如何运往武汉当地医院呢?许应华又开始犯愁,“很多地方都封了,我联系了很多家公司,一直在等,最后终于被顺丰接单了。”
2月中旬,快递公司发货,不到10天,许应华收到了物资已经到武汉的通知。随即,他立刻联系了武汉当地的志愿者,让他们将这些呼吸机分别送到定点医院。“我给他们了地址、电话,还有每个医院是多少台,他们也很专业的。”许应华如是说。
3月1日,许应华收到了一件从武汉发来的快递,打开后,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了3张已有些许褶皱的接收函,函的落款清晰地敲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武汉长江航运总医院、武汉中部战区总医院3家医院的印章。“我想到我送去的呼吸机可以给病人送去希望,送去力量,我就觉得特别开心。我也希望这些物资能给一线的医护人员带去动力,想告诉他们,我们一直都在!”
采访到最后,做事低调的许应华突然郑重地告诉记者,“不要放我的照片,其实我做的事不值一提……”
来源:“上海嘉定”APP,作者:嘉融媒记者周玉林,编辑: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