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入户登记正式开启。与上次人口普查不同,今年人口普查全面采用电子化方式开展,直接实时上报数据,并首次在普查过程中登记居民身份证号码,通过大数据比对核查等方式,确保普查登记真实准确、不重不漏。
嘉定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效武介绍,2010年嘉定区的总人口约为147.1万人,户籍人口56万人。根据已有的资料看,现在人口的总体规模与10年前相比明显上升,外来人口不断增多,户籍人口老龄化现象明显。
嘉定区地处上海郊区,部分社区存在人户分离严重、人员流动性大等现象,给普查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记者跟随一线普查员,对此次人口普查进行实地采访。
全面采用电子方式 人户分离情况分别登记
步入嘉定工业区娄塘社区,宛如走进了一个“八卦阵”,曲曲折折的巷弄,看似不起眼的一个弄堂里,里面可能住着十几户人家。
“娄塘社区是开放式老街,地形比较复杂,这给我们普查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娄塘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陆静亚介绍,娄塘社区人普辖区范围共计1平方公里,涉及娄塘村和娄塘社区行政管辖范围,划分为42个普查小区,涉及1600多个建筑物,5600多户居民。
为了一户一户登记完整,陆静亚在入户登记前,都会提前打电话联系住户,挨家挨户预约时间。“普查工作是有技巧的,基本上是三分问、七分听,以便及时掌握各种情况。”陆静亚说,在入户时间上,也要合理安排,大部分居民白天上班不在家,就要多利用早中晚和周末的时间抓紧进行入户普查。
“苏阿姨你好,我是人口普查员,上门做普查工作。”陆静亚戴好口罩,入户开始登记,“您家几口人住在这里?”“去年11月1日到昨天有没有新生人口?”陆静亚一边询问,一边取出一部智能手机随时输入信息,姓名、身份证号、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情况……“与以往不同,今年入户普查全面采用电子化方式开展,实时直接上报数据,既减轻了工作负担,也提高了数据采集效率。”陆静亚告诉记者。
“苏阿姨和她的侄子、侄女、儿媳妇都是居民户口,登记在同一个户口簿,而苏阿姨的丈夫秦先生是农民户口,虽然户口不在我们普查小区,但是因为居住在一起,还是要按照人在户不在进行登记。同时,户口所在地也要登记相关户籍信息。”陆静亚解释,目前社区内人户分离的情况很多,普查员在登记时都要格外注意。
“由于前期我们的摸排工作做得比较到位,提前做好了宣传,所以现在正式开始人口普查后,效率大大提升。”嘉定工业区娄塘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周丽说。据统计,截至2020年11月6日21:00,娄塘社区42个普查小区已上报3336户。
首次登记身份证号码 用大数据比对核查
位于外冈镇的景苑社区,共有80栋4320套房子,常住人口12654人,其中租户8265人。“这里是外冈镇最大的宅基地置换小区,外来人员有8000多人,人员构成比较复杂。”外冈景苑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朱梅琴表示,“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人口普查,之前还真是挺担心的。”
“在实际走访的过程中,我们的普查员一次入户往往很难见到所有居住人员,只能勤上门,多次入户,甚至通过门上留条以及联系房东等方式,尽可能提前与租户取得联系,约定入户时间。”朱梅琴说,原本规定每位普查员普查80户,约250人左右,现在为了准时完成任务,每个人都要普查300户。
景苑社区里租户多,且很多都是来沪工作的合租户,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如何才能做到统计不重不漏?
“这次人口普查首次采用登记身份证号码的形式,以实现与公安、卫健等部门行政记录的比对核查。”李效武表示,运用大数据开展比对核查,多管齐下,可解决现场登记中人口的重报漏报问题。
在景苑小区,朱梅琴就遇到这样的情况:家中有3口人常住在北京,登记时便会标注户口在上海,但人在北京,在北京工作的人口普查员则会做相反的标注,根据登记的居民身份证号码进行对照排查,便不会出错。“如果一个人现住地和户籍地都没登记上,但行政记录里有,经过反馈后,我们也会去寻找这个人,确保不会漏掉。”朱梅琴补充道。
此外,为确保数据质量,在登记方式上,增加了普查对象通过互联网自主填报的方式。“大部分租户在得知自主填报的渠道后,都非常愿意在普查员的帮助下完成自主填报,至摸底阶段结束,共有3800户完成了自主填报。”朱梅琴说。
据介绍,按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在正式进入普查登记阶段后,将主要开展普查员入户登记,11月16日起,还将抽取10%的住户采集更为详细的人口结构信息,到时普查员还会再次上门,希望被抽中的住户支持配合普查员的工作。整个入户登记工作到12月10日结束,登记完成后,还将开展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预计在2021年4月左右,进入数据汇总和发布阶段,陆续发布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并对普查资料进行开发利用。
作者:嘉融媒记者卜玉
编辑: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