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老朋友。”
南京和镇江是“同桌”,崇明和南通是“前后桌”,嘉定、昆山、太仓在一个讨论小组……在昨日举办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第一批制度创新经验复制推广研讨班(第一期)上,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共40余人参加培训,以推广复制示范区创新经验,研究讨论区域协调发展工作。
记者在现场看到,光从培训班的排座上就可以咂摸出一些长三角一体化的意味。比如江苏省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蒯旭光和江苏省镇江市发改委副主任史健洁是同桌。两人是老相识了,在上课之前,两人抓紧时间交流了一些南京都市圈的情况。上个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批复,南京和镇江都是南京都市圈成员。
上海市崇明区发改委副主任丁振新和江苏省南通市发改委副主任唐国平是前后桌,两人此前不认识,进了培训班后赶紧打招呼、加微信。此前,南通与崇明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设长江口生态保护战略协同区。
在分组讨论时,这样的勾连感更强。“我和在座的很多人都打过交道。”浙江省杭州市发改委区域发展处处长周建兵在小组讨论时的发言颇有代表性。“我们之前到南京考察过,也想学习南京都市圈的做法。”说到这里,周建兵冲蒯旭光点点头,随后,他向上海市松江区科创办副主任宋苏伟挥挥手:“和G60也有联系。” G60科创走廊的“朋友圈”里有松江,也有杭州。 “和湖州更不用说。”周建兵又指了指坐在边上的浙江省湖州市区域合作办副书记、副主任许行峰,杭州和湖州都是杭州都市圈的成员。“和温州也有联系,之前签过约。” 周建兵的这句话是对浙江省温州市发改委四级调研员葛雷说的,此前温州和杭州签约建设科创飞地。
“都是老朋友。”上海市嘉定区发改委副主任李伟的左右两边,分别坐着江苏省昆山市发改委副主任丁全荣和江苏省太仓市发改委副主任顾星球,嘉定、昆山、太仓是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的成员。“今天上午我还在和昆山、太仓联系。”李伟介绍说,他在嘉定的工作之一就是对接昆山和太仓,共同建设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最近,嘉昆太各方还将一起坐下来讨论如何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建设。
李伟刚刚挂职无锡市发改委副主任,所以他在培训班上拥有双重身份。刚到无锡,他就参加了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的相关会议。领导交给他的一个课题:研究一体化到底要突破哪些问题。“我感觉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建立利益的共享机制。”李伟这样分析。
李伟很有可能在示范区找到解题方向。示范区成立以来,围绕一体化制度创新,已经形成了32项具有开创性的制度创新成果;聚焦生态环保、互联互通、创新发展和公共服务四大领域,全力推进60个亮点项目;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各界力量,构建形成了“业界共治、机构法定、市场运作”的跨域治理新格局。
这几天,在示范区,学员们将观摩到沪苏浙二省一市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带来的改革联动效应。例如在政务服务领域,上海的“一网通办”、江苏的“不见面审批”、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各有优势、各有特点,但是互不相通、跨省市不能共享。示范区成立后将二省一市在政务服务方面的改革举措系统集成、集中落实,线上线下同步开通示范区“一网通办”专栏、设立长三角一体化服务专窗,首批实现示范区内企业营业执照、居民身份证、驾驶证、结婚证、居住证、行驶证等8类电子证照互认,第二批社会保障卡、食品生产许可证、高等教育学位、学历证书等11类电子证照共享互认正在推进,持续推动改革联动效应不断放大。
史健洁对示范区的“一张蓝图”很感兴趣。“我原来在规划部门工作了20年,非常期待来学习示范区是什么操作的。” 史健洁提到,南京都市圈的规划刚刚获批,她一直在考虑如何从规划顶层设计上推动跨区域合作。
史健洁所说的“一张蓝图”指的是,示范区通过跨区域规划设计实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张蓝图管全域”,让曾经的“三不管之地”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在编制跨区域规划中,示范区协调两省一市、两区一县在发展阶段、发展诉求、现行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差异,克服了在空间衔接中的重重阻碍,统一了规划空间尺度、坐标体系,探索出“共编”“共研”“共推”“共议”的规划组织方式,建立了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机制。
为了便于跨区域空间规划编制经验的复制推广,示范区还系统梳理了规划编制流程,制作了《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导手册》,详细介绍了规划组织编制、协商机制、审批机制以及编制要点,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编制跨行政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示范样板。目前,全国第一个跨区域总体规划——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正在国务院报批,成为示范区建设的一大标志性成果。
来源:上观新闻,编辑:卓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