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9/2021-00001 发布机构: 区统计局
发文日期: 2020年12月09日 主题分类: 季度分析
关键词:

从四经普看我区外资企业发展现状

发布时间:2020-12-09 浏览次数: 【字体: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引进外资取得了巨大成效。1979年至2019年,已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累计投资金额超过2万亿美元,外资企业对我国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经济增长、财税收入、扩大社会就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外资企业[[①]]作为我区经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他经济实体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文主要依据我区第三次[[②]]和第四次经济普查[[③]]数据,按在地统计原则,对本区外资企业的单位数、从业人员、财务情况等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字:经济普查  外资法人单位  产业结构

 

2014年-2018年,我区实现外商投资总额196.1亿美元,合同外资79.9亿美元,较上一个5年同比增长123.1%及100.3%。外资力量的注入,对我区完善产业和市场体系,增强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增长潜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2018年嘉定区外资企业发展情况综述

(一)外资企业整体规模

2018年末,我区外资单位数1930家,较三经普减少44家。其中,法人单位数1323家,同比减少17.4%;产业活动单位数607家,同比增长62.7%。外资法人单位占外资单位比重由三经普的81.1%降至68.5%,产业活动单位比重由三经普的18.9%提升至31.5%。外资法人主体减少,但分支机构扩张明显,主要是由于近几年我区商业综合体快速发展,带动了大批餐饮、零售连锁单位的入驻。

(二)外资企业就业贡献

外资企业在吸收劳动力方面一直发挥重要作用,2018年末,占全区单位数4.1%的外资法人单位吸纳了全区单位从业人员的26.7%,平均每家外资单位吸纳从业人员148人,是内资单位的7.6倍。但是受外资单位数减少影响,2018年我区外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总量19.61万人,较三经普减少21.1%。见表一。

表一:


2018年

2013年

绝对量

占比%

较三经普增长%

绝对量

占比%

外资单位数(家)

1930

100

-2.2

1974

100

   #法人单位数

1323

68.5

-17.4

1601

81.1

    产业活动单位数

607

31.5

62.7

373

18.9

外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年末数(万人)

19.61

-

-21.1

24.86

-

(三)外资企业经济实力

外资企业资产规模扩张明显,经营效益稳步提升,营业收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利润增幅均超过20%。2018年末,外资法人单位资产总计和营业收入分别为4810.9亿元和8998.3亿元,较三经普增长30.0%和33.1%;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和营业利润分别为143.1亿元和644.5亿元,较三经普增长36.4%和22.1%。

二、嘉定区外资企业主要特点

(一)分注册类型看,外资法人单位中外商投资企业超过六成,独资和合资成为外商主要投资形式

2018年末,全区外商投资法人单位814家,从业人员14.35万人,分别占外资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的61.5%和73.2%;港澳台商投资企业509家,从业人员5.26万人,分别占外资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的38.5%和26.8%。外商投资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占比高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3.0和46.4个百分点。

全区外资法人单位中,独资、合资企业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独资、合资企业共1188家,从业人员18.43万人,分别占外资法人单位的89.8%和94.0%,比重分别较三经普提高0.2及1.8个百分点。见表二

表二:


法人单位数(家)

占比%

较三经普

增长%

从业人员年末数(万人)

占比%

较三经普

增长%

总计

1323

100

-17.4

19.61

100

-21.1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509

38.5

-14.0

5.26

26.8

-14.8

   与港澳台商合资经营

105

7.9

0.0

1.81

9.2

32.2

   与港澳台商合作经营

48

3.6

-37.7

0.23

1.2

-58.3

   港澳台商独资

335

25.3

-16.5

2.91

14.8

-30.8

   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15

1.1

66.7

0.30

1.5

600.7

   其他港澳台投资

6

0.5


0.01

-


外商投资企业

814

61.5

-19.3

14.35

73.2

-23.2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162

12.2

-20.2

5.13

26.2

-29.4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40

3.0

-41.2

0.43

2.2

-63.2

   外资企业

586

44.3

-19.3

8.58

43.8

-15.0

   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10

0.8

11.1

0.11

0.6

-30.1

   其他外商投资

16

1.2

433.3

0.10

0.5

882.2

(二)分街镇看,4个街镇聚集了七成多外资法人单位,且聚集区域相对稳定

从街镇分布看,我区外资单位主要集中于嘉定新城(马陆镇)、安亭镇、工业区和江桥镇,这4个街镇聚集了972家外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6.25万人,分别占全区总量的73.5%及82.9%,与三经普比重基本一致。从企业数增速看,除体量最小的嘉定镇街道和新成路街道外资企业数量保持增长外,其余街镇外资单位数较三经普均有所减少。减幅最大的嘉定新城(马陆镇)单位数减少139家,减少30.8%。从从业人员增速看,除嘉定镇街道和南翔镇从业人员较三经普保持增长外,其余街镇也均有所减少。安亭镇吸收从业人员全区最多,为7.38万人,减少5.0%。见表三

表三:


法人单位数(家)

较三经普增长

%

从业人员年末数(人)

较三经普增长

%

合计

1323

-17.4

19.61

-21.1

新成路街道

17

21.4

0.01

-81.1

真新街道

18

-28.0

0.04

-66.8

菊园新区

24

-7.7

0.30

-12.8

嘉定镇街道

8

33.3

0.02

81.0

南翔镇

93

-16.2

1.28

6.6

安亭镇

284

-11.0

7.38

-5.0

嘉定新城(马陆镇)

312

-30.8

3.08

-46.2

徐行镇

73

-21.5

0.57

-50.0

华亭镇

36

-28.0

0.22

-56.4

外冈镇

82

-4.7

0.92

-28.0

江桥镇

127

-17.5

0.80

-44.5

工业区

249

-6.4

4.99

-5.3

(三)分行业看,外资法人单位覆盖行业范围广,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

从我区外资法人单位的行业分布看,涉及范围整体较广,主要集中于工业和批发零售业。2018年末,全区第二产业外资法人单位887家,较三经普减少402家;第三产业外资法人单位436家,较三经普增加124家。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单位877家,从业人员16.02万人,分别较三经普下降31.8%和28.9%;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单位240家,从业人员1.78万人,分别较三经普增长46.3%和36.5%,占第三产业外资单位数和从业人员的55.0%和50.4%,对第三产业外资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1.3%和39.2%,成为带动外资第三产业发展的领头羊。见表四

表四:


法人单位数(家)

占比%

较三经普增长%

从业人员年末数(万人)

占比%

较三经普增长%








总计

1323

100

-17.4

19.61

100

-21.1

   第二产业

887

67.0

-31.2

16.08

82.0

-28.7

     C制造业

877

66.3

-31.8

16.02

81.7

-28.9

     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0

0.0

-

0

0.0

-

     E建筑业

10

0.8

233.3

0.06

0.3

215.0

   第三产业

436

33.0

39.7

3.53

18.0

52.2

     F批发和零售业

240

18.1

46.3

1.78

9.1

36.5

     G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0

0.8

-23.1

0.10

0.5

-16.8

     H住宿和餐饮业

14

1.1

100.0

0.25

1.3

90.2

     I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1

1.6

75.0

0.05

0.3

-37.8

     J金融业

7

0.5

-

0.19

1.0

-

     K房地产业

39

2.9

11.4

0.07

0.3

-3.9

     L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7

2.0

-10.0

0.23

1.1

-10.0

     M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63

4.8

85.3

0.81

4.1

154.0

     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

0.2

0.0

0.01

0.0

-10.0

     O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8

0.6

14.3

0.02

0.1

145.0

     P教育

1

0.1

-

0.0

-

     Q卫生和社会工作

0

0.0

-100.0

0

0.0

-

     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4

0.3

-42.9

0.02

0.1

-17.7

     S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0

0.0

-

0

0.0

-

随着近几年我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外资企业产业分布也逐渐调整优化,呈现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的趋势。2018年末,我区第二产业外资法人单位数占比从三经普的80.5%下降到四经普的67.0%;从业人员占比从三经普的90.7%下降到四经普的82.0%。与此相对第三产业外资法人单位数占比则从三经普的19.5%上升到四经普的33.0%;从业人员占比从三经普的9.3%上升到四经普的18.0%。产业分布的调整,印证了外资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与升级,为我区经济全局的产业结构调整添加了助推力。

(四)从规模看,外资法人四上单位[[④]]占据近半壁江山,从业人员占近九成

2018年末,外资法人四上单位数590家,占外资法人单位数的44.6%,比重较三经普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单位数处于前三位行业的为规模以上工业485家,规模以上服务业37家,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36家,三个行业单位数占外资四上法人单位数的94.6%;外资法人四上单位从业人员17.48万人,占外资法人从业人员的89.1%,比重较三经普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从业人员处于前三位的行业为规模以上制造业15.04万人,规模以上服务业1.07万人,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1.03万人,三个行业从业人员数占外资四上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98.1%,比重较三经普下降1.2个百分点。见表五

表五:


四上单位数量(家)

单位数量增幅(%)

占外资四上法人单位比重(%)

从业人员数量(万人)

从业人员增幅(%)

占外资四上法人单位比重(%)

合计

590

-18.3

100

17.48

-21.4

100

工业

485

-23.5

82.2

15.04

-26.2

86.1

服务业

37

0.0

6.3

1.07

67.0

6.1

房地产业

22

22.2

3.8

0.06

40.8

0.3

住宿餐饮业

5

25.0

0.8

0.22

103.1

  1.3

批发零售业

36

33.3

6.1

1.03

-4.0

5.9

建筑业

5

150.0

0.8               

0.06

499.0

0.3

(五)从财务指标看,外资企业营业状态整体良好,户均规模增长明显

虽然四经普外资法人单位数量较三经普明显减少,但从户均指标看,单位规模扩张明显。2018年,外资法人单位户均资产及营业收入分别为3.6亿元及6.8亿元,较三经普分别增长57.3%及61.1%,户均税金及附加和营业利润分别为0.1亿元和0.5亿元,较三经普分别增长65.1%及47.7%。

分行业看,资产总计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服务业,分别占总量的67.3%、16.1%和9.9%。其中工业比重较三经普下降5.2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以及服务业比重较三经普提高0.6及4.0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居前三位的同样是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服务业,分别占总量的55.2%、40.6%和3.4%。其中工业比重较三经普下降5.9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以及服务业比重较三经普提高4.1及1.4个百分点;营业利润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房地产业,分别占总量的86.8%、9.9%和5.0%。其中工业比重较三经普下降1.5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以及房地产业比重较三经普提高1.0及4.3个百分点。工业外资法人的营业利润率11.3%,与三经普持平,高于外资法人单位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总量大、占比高,虽然比重较三经普有下降趋势,但仍占据主要地位。见表六

表六:


资产总计

营业收入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率%


绝对量(亿元)

占比%

较三经普增长%

绝对量(亿元)

占比%

较三经普增长%

绝对量(亿元)

占比%

较三经普增长%

绝对量(亿元)

占比%

较三经普增长%

营业利润率%


总计

4810.9  

100.0  

30.0  

8998.3  

100.0  

33.1  

143.1  

100.0  

36.4  

644.5  

100.0  

22.1  

7.2  


   工业

3239.2

67.3

20.6

4969.6

55.2

20.3

131.0

91.5

31.9

559.5

86.8

19.9

11.3


   建筑业

6.5

0.1

525.0

1.5

0.0

200.0

0.0

0.0

-65.0

0.0

0.0

0.0

-0.7


   批发和零售业

772.9

16.1

35.2

3651.9

40.6

48.1

6.1

4.3

164.1

63.7

9.9

35.7

1.7


   房地产业

295.0

6.1

34.2

53.1

0.6

88.4

5.3

3.7

100.0

31.9

5.0

799.7

60.2


   住宿和餐饮业

5.7

0.1

-29.6

7.7

0.1

233.3

0.0

0.0

-93.3

0.4

0.1

-7.7

4.7


   金融业

16.3

0.3

-

6.1

0.1

-

0.0

0.0

-

0.4

0.1

-

5.9


   服务业

475.3

9.9

119.8

308.6

3.4

133.7

0.7

0.5

52.2

-11.3

-1.8


-3.7


















三、嘉定区外资企业发展主要问题

(一)外资法人单位数量下降明显

四经普数据显示,2018年末,全区法人单位数较2013年末增加了9127家,但外资法人单位数不升反降,较2013年末减少278家。近几年,我区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要素成本增加,比如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土地审批相关限制增多、“五违四必”及环评整治力度加大,伴随着本土企业的成熟壮大带来的竞争加剧等问题,导致外资企业发展遇阻,部分外资企业撤资回流。尽管从目前的户均经济指标看,我区外资企业规模较三经普增长明显,但若能实现量质齐升,则外资企业对我区经济发展的贡献还将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外资企业营业利润率呈下降态势

劳动力成本较低这一要素禀赋曾吸引外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转入我国,以此来降低生产成本。但随着近几年我国工资水平的不断上升,人力成本比较优势正逐步弱化。2018年,我区外资法人单位的应付职工薪酬327.8亿元,人均应付薪酬16.7万元,分别较2013年增长48.0%及87.6%;从2008年两税并轨后[[⑤]],外资企业税收优惠红利也逐步消失。2018年,我区外资法人单位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143.1亿元,户均税金1081.6万元,分别较2013年增长36.4%及65.1%。劳动力、税收以及其他管理成本的不断增加,使那些比较依赖低成本和优惠政策的外资企业遇到了经营困难,同时也导致外资企业盈利水平有所下降。2018年外资企业营业利润率7.2%,较2013年下降0.6个百分点。利润率的下降,说明企业盈利能力有变弱趋势。

(三)外资企业产业结构过于向第二产业倾斜

2018年,我区外资法人单位数和资产总计中,近7成为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和营业利润中,逾8成为制造业企业。尽管近几年外资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正在加快,制造业比例较2013年有所下降,但目前看,仍过度集中于第二产业。今后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土地限制、成本上升、环评标准提高等制约因素将不断增加,同时伴随着本土企业竞争力的急剧提升,外资企业如果无法及时把握结构调整契机,优化产业布局,将部分中低端制造业及时实现转型,那么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竞争优势将被不断削弱。

四、嘉定区外资企业发展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注重投资结构和招商质量

吸引外资、向外企学习先进技术是我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区正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实现转型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区需重点引进具有创新能力、行业引导能力的服务业企业。招商引资工作要有新思路、新方式,进一步放宽政策,大胆吸引优质外资。全力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注重投资结构和招商质量,做到服务精细化,目标精准化,落地精确化。结合我区实际,引导外资将投资重点偏向第三产业,采取产业链招商、孵化器招商等形式,吸引技术含量高、互联网+的国际大公司落户嘉定。

(二)鼓励外资转变投资思路,加强对外商投资方向的引导

近几年,我区经济的转型,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从重视数量转向重视质量,发展的重点也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为了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要适应这样的变化,应引导鼓励外资转变投资思路,将过去那种产能合作为主的方式,转型成技术合作为主。另外我区消费市场日益成熟,消费已经逐渐取代投资和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一发展现状给外资服务业带来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区可鼓励外资在消费金融、文化服务、养老服务等方面拓宽市场,或者与本土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共赢。

(三)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两税合并后,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逐渐消失,但由于我国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所以对高新技术产业仍然执行15%的优惠利率,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这给外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会。因此,我区可鼓励外资企业从生物制药、信息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谋求发展空间。充分利用我区科技资源、产业化空间、产业链配套的比较优势,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把研发成果迅速转化成生产力,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集群化。用高科技含量及高附加值的产品来应对上涨的人力成本及税收成本,提高产品利润率,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①]]本文的“外资企业”范围是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的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②]]“三经普”是指2013年嘉定区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③]]“四经普”是指2018年嘉定区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④]]“四上单位”是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等这四类规模以上企业的统称。

[[⑤]]“两税并轨”即将《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统一成一部所得税法,在税率等方面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