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0000000000000000 发布机构:
发文日期: 2016年02月29日 主题分类: 季度分析
关键词:

嘉定区外来农民工市民化调查分析

发布时间:2016-02-29 浏览次数: 【字体:

 

为客观准确监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区农民工现状及市民化进程状况,为科学制定农民工政策,加强和改善为农民工服务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国家统计局嘉定调查队于近期开展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动态监测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抽取了嘉定镇、安亭、马陆、江桥四个镇,共5个村/居委会,1个建筑工地和2个工业园区,总计125个外来农民工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农民工及随迁家属基本情况,农民工就业、健康与医疗、居住条件、社会融合状况、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情况。

(一)外来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文化水平总体偏低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家庭的男女比例为57:43;从年龄结构来看,17岁以下的35人(13.8%),17-30岁的89人(35.2%),31-40岁的66人(26.1%),41-50岁的42人(16.6%),51-60岁的14人(5.5%),60岁以上的7人(2.8%);从受教育程度看,初中及以下占56.1%,高中/中专学历占19.4%,专高职学历占15.0%,本科及以上占9.5%;从持有居住证情况来看,持证的占43.4%,未持有的占55.4%,不适用的占1.2%。

(二)就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参保情况良好

调查显示,由于我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因此外来农民工在行业分布上也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占从业者的70.1%。

从农民工家庭参保情况来看,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77.1%和87.7%,其中42.6%参保本地区统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32.2%参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

二、农民工生存状况

(一)从业时间较长,政府公共就业服务待提高

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平均每周工作5.9天,每天工作8.9个小时。有6.8%的被访者接受过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或就业训练等有关服务,而对于自主创业的农民工则表示在创业过程中都未接受过政府的创业服务。虽然农民工接受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比率低,但在全部劳动力调查中,仍有58.9%的人对目前的工作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仅有4.5%的人表示“不太满意”,没有人表示“非常不满意”。

(二)收入水平尚可,食品支出较高

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农民工家庭人均收入为37697元,低于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3元,则高于全区农村常住居民1万余元。其中:受访的月平均工资为4462元。从消费支出来看,2015年外来农民工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为17570元,低于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975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最高,占44.5%,由于外来农民工寄居生活,大部分开销主要用于食品;其次是居住支出,占22.1%,再次是子女教育支出,占6.1%和医疗保健支出,占5.6%。有29.6%的农民工对家庭收入情况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

(三)居住条件相对艰苦,以租赁私房为主

调查显示,逾半数农民工家庭是以租赁私房的方式居住,单位能提供住房的占二成,一成农民工有能力自购商品房,0.8%的农民工租赁公租房或廉租房。虽然接受政府服务和单位福利的较少,但仍有42.4%的农民工对自己的居住条件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

从租房面积上来看,外来农民工家庭租房面积普遍较小,人均住房面积为15.7平方米,比全区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5.8平方米)少20.1平方米。其中: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为21.4平方米。

(四)外来农民工社会融合游离本市居民,社会交往以乡亲为主

调查显示,农民工的业余时间主要还是以看电视、上网、朋友聚会为主;外来农民工迁移入嘉后,形成的社会关系主要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上,从人际交往来看,外来人员交往群体游离本市居民之外,仅近一成选择与当地居民交往。具体来看,主要交往群体选择老乡的43.2%、同事的占26.4%、基本不和其他人来往的占16.8%。从困难求助来看,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找(换)工作,还是以家人、亲戚和老乡为主;在权益受到损害时,多数还是采取协商解决,不能协商的采取法律途径解决,再者是找亲友或同乡解决。

三、市民化进程中障碍与困难

(一)进校难、升学难成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主要问题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125户农民工家庭中,有0-17岁儿童的有39户,共55人,其中:有在沪就读子女的有30户,共35人,未上学和上小学的各占34.3%,幼儿园的占20.0%,初中阶段的占11.4%。在问及农民工子女在沪上学面临困难时,41.3%的农民工表示进不了本地公办学校,有16.0%的人表示在本地不能参加高考,另有12.0%的人表示在本地升学困难。

(二)落户难成为定居中的首要障碍

经过长期在嘉生活,部分农民工家庭在工作、生活及社会关系上,逐渐适应甚至融入本地的环境,定居的意愿也越来越明显。调查数据表明,有44.8%的农民工对目前的生活状况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有79.2%的农民工表示已经适应当地生活;已在嘉定定居的有14.4%,另有40.0%的农民工有定居意愿。但由于户口进不来、住房贵、收入低、成了城镇定居中最主要的障碍。

四、建议与对策

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广大农民纷纷来嘉定务工,农民工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统筹人口调控的同时,要结合农民工社会融合从战略的高度对相关制度加以改革和创新。要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各类诉求,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保障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教育、社会保障、子女受教育等的权利,以此推进区域人口结构、社会综合治理、教育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

一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人员合理分流。由市场“选择”人口结构,因为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与之对应的人口;另一方面,通过“服务”达到“管理”目的,比如通过居住证制度,“推进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全覆盖”。

二是加大投入,降低条件,方便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 建议教育部门进一步了解掌握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尽可能地挖掘各类教学资源,方便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

三是加强复审,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能够享受教育公共服务。由于户籍制度和中高考制度的限制,目前农民工子女尚不能与户籍学生一样在沪享有继续接受初中后教育的平等权利,对于符合条件的优秀农民工要确保基本的教育期望,让其享受平等的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