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发布机构: | 区统计局 | |
发文日期: | 2016年04月29日 | 主题分类: | 季度分析 |
关键词: |
嘉定区“四上”单位从业人员状况分析
在我区“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深化产业转型,就是要进一步加快低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淘汰,进一步加快高端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一个地区的从业人员状况不仅可以看出该地区就业情况与人口变动情况,也可以反映当地产业结构转型情况和行业发展状况。本文根据我区“四上”单位2013年至2015年年报数据对全区从业人员发展变化情况作一简要分析:
一、从业人员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从业人员进一步由二产向三产转移
截止2015年底,我区共有“四上”单位2206个,从业人员年末总人数42.27万人;其中,二产从业人员32.40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76.7%;三产从业人员9.87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3.3%。和前两年相比,二产从业人员总数和占比均不断下降。其中,2015年二产从业人员较2014年减少2.75万人,同比下降7.8%,占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与2013年相比,2015年二产从业人员减少3.85万人,下降10.6%,占比下降了5.3个百分点。而三产从业人员的总数和占比则是不断上升,2015年较2014年三产从业人员增加0.38万人,同比增长4%,占比上升2个百分点;与2013年相比,2015年三产从业人员增加1.93 万人,增长23.5%,占比上升5.3个百分点。(见图1)
单位:万人 |
图1 2013-2015年“四上”单位二、三产从业人员情况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区2015年“四上”单位从业人员总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劳动力转移、工业建筑等行业从业人员持续减少,使得二产业从业人员下降明显;反观第三产业,在电子商务等服务业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三产从业人员数增长较快。
(二)企业用工发生改变,劳务派遣用工规模逐步减少
2015年末,我区“四上”单位在岗职工33.83万人,同比下降2.1%;劳务派遣人员7.04万人,同比下降18.0 %;其他从业人员1.40万人,同比下降7.9%。(见图2)
近年来,受劳务派遣新规出台影响,一些企业不得不调整自身的用工结构,许多企业选择缩小劳务派遣用工规模或者将其转为劳务外包形式,少部分企业会将劳务派遣人员转为正式员工。
单位:万人 |
图2 2014年-2015年“四上”单位劳务派遣人员变化情况
(三)就业结构逐步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
如表1所示,从制造业各行业近几年的就业结构来看,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占比增长较快,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和纺织服装、服饰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占比下降较快。由此可见,随着我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从业人员就业结构也逐渐由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密集型行业集中。
表1 2013-2015年规模以上单位制造业就业结构
行业 |
就业结构(%) |
||
2013 |
2014 |
2015 |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0.92 |
0.68 |
0.70 |
食品制造业 |
1.70 |
1.66 |
1.76 |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
0.31 |
0.31 |
0.30 |
纺织业 |
2.02 |
1.54 |
1.55 |
纺织服装、服饰业 |
2.68 |
2.46 |
2.29 |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
0.41 |
0.44 |
0.44 |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
0.63 |
0.57 |
0.40 |
家具制造业 |
2.97 |
3.01 |
2.88 |
造纸和纸制品业 |
0.90 |
0.88 |
0.80 |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
0.72 |
0.60 |
0.60 |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
2.21 |
2.24 |
2.14 |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
0.22 |
0.23 |
0.26 |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2.75 |
2.90 |
3.17 |
医药制造业 |
0.32 |
0.55 |
0.58 |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
5.12 |
5.19 |
4.78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2.87 |
2.81 |
2.81 |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0.95 |
0.84 |
0.73 |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1.25 |
1.02 |
1.04 |
金属制品业 |
7.81 |
7.72 |
7.41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9.76 |
10.19 |
10.42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5.79 |
5.58 |
6.97 |
汽车制造业 |
25.29 |
26.37 |
26.80 |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0.55 |
0.42 |
0.39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13.14 |
13.33 |
13.03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6.69 |
6.79 |
5.96 |
仪器仪表制造业 |
1.51 |
1.17 |
1.29 |
其他制造业 |
0.31 |
0.32 |
0.34 |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
0.10 |
0.10 |
0.09 |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
0.09 |
0.08 |
0.06 |
如表2所示,从第三产业各行业的就业结构变动来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增速明显,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员占比出现负增长。从从业人员总数和比重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我区商业、交通运输业从业人员保持稳定,而服务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从业人员增长较快,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渐由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集中。
表2 2013-2015年规模以上单位第三产业就业结构
行业 |
就业结构(%) |
||
2013 |
2014 |
2015 |
|
批发和零售业 |
31.19 |
30.09 |
29.50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20.14 |
18.19 |
17.68 |
住宿和餐饮业 |
6.58 |
6.55 |
6.07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5.10 |
6.86 |
7.80 |
房地产业 |
13.52 |
16.03 |
15.63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10.88 |
9.61 |
10.58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5.54 |
5.70 |
5.59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3.53 |
3.35 |
3.60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1.92 |
2.25 |
2.08 |
教育 |
0.75 |
0.63 |
0.60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0.31 |
0.20 |
0.34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0.53 |
0.54 |
0.53 |
(四)私营企业数量多,外资企业规模大
近年来,我区私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截止2015年底,全区共有私营企业999家,占“四上”单位总数的45.2%,从业人员12.08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28.9%,与2014年和2013年相比,从业人员比重分别提高了1个和3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多以小微企业为主,占比为79.7%,这些企业规模不大,但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未来带动就业的主力军。外商投资企业在吸纳从业人员上仍具有一定的优势,2015年,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外资企业453家,从业人员数14.83万人,平均每个单位的从业人员数高达327人,几乎都属于大中型企业的范畴。(见图3)
图3 “四上”单位各登记注册类型从业人员占比情况
二、存在问题与相关建议
(一)关注用工形式,逐步实现同工同酬
2015年,我区劳务派遣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6.7%,与《劳务派遣暂行规定》要求的10%的比例仍有一定差距。一方面,很多企业已经习惯使用劳务派遣人员,一下子进行调整必然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另一方面,劳务派遣人员用工成本相对较低,很多企业将劳务派遣转为劳务外包,变向减少劳务派遣规模。因此,企业还是应该适时地将劳务派遣人员转为正式员工,并逐步实现同工同酬。
(二)关注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全社会都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多技能人才。从学历看,2015年,我区“四上”单位从业人员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16.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3.8%)7个百分点,而大学专科、高中中专及技校、初中及以下分别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6.4%、32.3%、34.4%。从技能证书看,具有高级职称或者中级职称证书的从业人员共1.71万人,只占总人数的4.1%;具有高级技师、技师或高级工技能等级证书的从业人员共2.05万人,只占总人数的4.9% 。
因此,目前企业不仅缺少高学历人才,技能型员工也很紧俏,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创新培训方式,包括采取集中培训、“菜单式”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基地建设等方式,加大对新增就业以及再就业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从而达到扩大就业的目的。
(三)关注高技术服务业,营造创业创新环境
2015年,我区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单位共有67家,从业人员数1.53万人,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6%;其中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单位共有55家,从业人员总数1.32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1%,低于全市这两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比重(7.8%)4.7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等问题比较突出,当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态势下,只有通过聚焦人才引进、创业投资、自主创新产业化等关键环节,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金融支持体系、激励创新创业人才、鼓励各类主体创新等配套政策,才能给中小企业营造更好的创业创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