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9/2018-00039 发布机构: 区统计局
发文日期: 2018年05月10日 主题分类: 季度分析
关键词:

2017年嘉定区商业综合体发展情况简析

发布时间:2018-05-10 浏览次数: 【字体:


商业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既是商业蓬勃发展的结果,又是提升城市形象、推动商贸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我区零售业态的不断变革,具有多业态、休闲化等综合功能的商业综合体发展迅猛,其营业额保持快速增长。

一、商业综合体基本情况

(一)商业综合体快速增长

2017年,我区纳入统计已开业经营的10个商业综合体和1条新型商业街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4.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3%,若剔除当年新增的1个商业综合体,比上年同期增长33.6%。

(二)商业综合体多点布局

我区商业综合体分布呈现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的特点,形成了以嘉定新城、南翔镇、江桥镇、安亭镇等多点覆盖的发展格局,逐渐替换了以老城区为单一核心的传统商业布局。从数量上看,嘉定新城和南翔镇商业综合体数量最多,综合体数量均达到了3个,占到全区商业综合体数量的54.5%。从体量上看,嘉定新城的综合体合计体量最大,全部可出租(使用)面积达16.1万平方米,占全区综合体营业面积的25.9%(见图1)。

图1   2017年商业综合体街镇分布情况

26d3750133f6458e82a93890acabf76d.jpg

(三)企业性质平均分布

从商业综合体管理单位的企业性质来看,国有、私营、外资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全区11个商业综合体中,国有集体属性4个、外资属性4个、私营属性3个,分别占全区综合体数量的36.4%、36.4%和27.2%(见图2)。

图2  2017年商业综合体管理单位企业性质

ab2cd8c8590a43c9b28fb2c19e7339e7.jpg

(四)中型商业综合体增长最快

截至2017 年底,全区拥有可出租(使用)面积10 万平方米以上(含10 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综合体2个,占全区综合体数量的18.2%;5-10 万平方米(含5万平方米)的中型商业综合体4个,占36.4%;5万平方米以下的小型商业综合体5个,占45.4%(见表1)。从营业额增长情况看,中型商业综合体增长最快,比上年同期增长49.7%,大型和小型商业综合体分别增长32.1%和21.3%。

表1  2017年商业综合体体量

按体量分

营业额增速

(%)

数量占比

(%)

综合体名称

大型商业综合体

32.1

18.2

嘉定百联

江桥万达

中型商业综合体

49.7

36.4

宝龙城市广场

嘉亭荟

中冶祥腾

大融城

小型商业综合体

21.3

45.4

罗宾森

永润星辰

南翔太茂

华润五彩城

疁城新天地

二、商业综合体经营情况

(一)零售业态占主导

从业态结构看,2017年,我区商业综合体中零售、餐饮、服务三大类业态营收比为6∶3∶1。其中,零售(包括大型超市、百货店、专业专卖店等)是综合体内比重最大的业态,占到综合体营业额的一半以上。餐饮和服务(包括电影院、游乐游艺、教育培训等)凭借在地消费和高人气优势,愈来愈成为综合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比重有增高趋势。

(二)坪效水平持续上升

坪效水平指单位营业面积上产生的营业金额,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商户的经营效率。2017年,我区综合体平均坪效水平为29.1元/平方米·天,较2016年提高了5.4元/平方米·天,同比增长22.8%。

(三)整体出租情况良好

2017 年,我区商业综合体整体出租率为93.9%,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11个商业综合体中,江桥万达(江桥镇)、嘉亭荟(安亭镇)、罗宾森(嘉定镇街道)和大融城(嘉定新城)等4个综合体处于基本满租状态,占全区综合体数量的36.4%。

 (四)江桥镇规模居首,嘉定新城增速领先

从各街镇综合体发展情况看,江桥镇在江桥万达带动下,规模居全区之首。从营业额增速看,嘉定新城在宝龙城市广场、大融城等新开业综合体拉动下实现了爆发式增长,营业额较上年同期增长187.0%。

三、需关注的问题及建议

(一)商业综合体整体能级不高

我区商业综合体主要定位社区型购物中心,市场定位中低端,整体能级不高。从体量来看,营业面积达10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大型综合体仅嘉定百联和江桥万达两家,其余综合体体量均在10万平方米以下。

从人气来看,2017年全区商业综合体总客流量在9019万人次左右。其中江桥万达(江桥镇)、嘉亭荟(安亭镇)和宝龙城市广场(嘉定新城)分列全区综合体客流量前三位,而其余综合体的平均客流总量仅为400万人次左右。

从入驻商户看,2017年全区商业综合体平均入驻商户114家。除江桥万达外,其余综合体入驻商户均在几十至一百多家不等。

此外,车位配套紧张也一定程度制约了综合体发展。全区商业综合体平均每百平米营业面积车位数仅1.5个。

(二)局部地区结构性过剩

截至2017 年底,全区开业商业综合体建筑面积达64.7万平方米,其中仅2015-2016年新增商业综合体建筑面积就超过了28.9万平方米,占总量的四成以上,未来还有南翔印象城、中信泰富万达广场等商业综合体正在建设中。商业综合体集中开业可能造成局部地区供给饱和、结构性过剩。建议从宏观层面把控综合体发展方向、规模和速度,使其与城市及区域功能定位、消费能级相匹配。

(三)同质化现象仍然突出

目前,我区商业综合体基本以专卖店或百货商场购物为主,辅以影院、餐饮和超市等。品牌重叠率高、定位类似、布局相似,使得各商业综合体缺乏特色及自身竞争力,相互替代性强,并不能吸引特定且相对稳定的客源,竞争关系日益显著。综合体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关键是错位竞争,形成差异化。建议引入有特色、个性化的品牌进驻商业综合体,细分市场和定位。组织充满创意的营销活动顺应消费者个性化的心理诉求,以增强集聚辐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