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南通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从会上获知,预计南通地区18年生产总值达8300亿元,增长7.3%;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6400元、22300元,分别增长8.5%、9%。
“我们不断优化实体经济环境。坚持降成本、优环境、强服务多管齐下,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10条”措施,完善电力直接交易、工业用地先租后让等制度,开辟中小企业转贷、投贷联动、绿色债券等融资新渠道。”南通市代市长徐惠民表示,去年新增直接融资451亿元、上市公司3家,小微企业新增贷款占比31.1%。
围绕做大做强,实施支持企业投资、技改等“24条”措施,推进“5215”工业大企业培育计划,评选表彰改革开放40年优秀民营企业家,新增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和100亿元企业各1家,新增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
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3+3”重点产业产值增长13%。着力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加强质量强市建设,新增国家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试点企业4家、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4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建筑业总产值超过8000亿元。持续加大有效投入,省、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超千亿元。
同时,强化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行动,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项资金,新落户智能芯片、半导体、大数据等领域亿元以上项目46个,城域网出口带宽突破11T。积极培育新增长点,电子商务交易额、服务外包执行额分别增长27.2%和50%。
开展重点国家和地区“招商周”,组织沿海资源推介、日资企业恳谈等活动,新引进超亿美元外资项目38个、超50亿元内资项目8个。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100个,招商局豪华邮轮、恒科新材料二期、华峰超纤、金光纸业、中天精品钢、京东物流、宝能战略合作等重特大项目开工建设或成功签约。深化上海“北大门”建设,产业、交通、科技、旅游等对接互动明显加强,承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超过240个,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20个;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开拓国际市场,新增境外投资项目68个;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5亿美元;新增省级开发区(高新区)5家。
此外,为了深入推动富民增收,还落实了“富民50条”政策措施,打造就业协作服务平台和市级创业示范基地,实施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的“双提升”计划,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亿元、稳岗补贴6355万元,扶持群众创业1.9万人。
徐惠民指出,过去的一年,南通在争当“一个龙头、三个先锋”的新定位新使命之下,扎实推动“六个高质量”发展,较好的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目前,南通进入新时代加速发展、追赶超越的“窗口期”。必须切实增强“解放思想、走在前列”的使命感与危机感,抢抓机遇、守住底线,能快则快、做大总量,为新一轮发展积蓄动能和势能,为迈向“万亿俱乐部”打下扎实基础,不断开创“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新局面。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