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员工”不再共享之后

日期:2020年6月10日 09:54:09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最近,金群英心里踏实了不少。作为“共享员工”被“出借”近2个月后,4月5日,金群英重回原工作岗位。她本是浙江横店影视城餐厅厅面领班。2月11日,她在公司统一安排下,戴好口罩和帽子,换上统一的粉色工作服,站上流水线,“转行”成为得邦照明标准化生产线上的新员工。

抓紧复工复产之时,“共享员工”火了。适应变化、迅速转变,是经济有活力和韧性的体现,也是危机中求变求存的鲜活证明。如今,“共享员工”该何去何从?这一用工模式是权宜之计,还是未来趋势?

随着复工复产进程推进,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关系在发生变化,共享员工也该回去了。3月20日,金群英所在的横店影视城餐厅开放堂食,一周后,影视城内大小景点陆续开门。她在服务行业工作了17年,是经验丰富的餐厅骨干,影视城慢慢恢复营业,她是首批被列入“召回”名单的员工。

与此同时,生产线上不再缺人。一方面,疫情趋缓,跨区域流通逐渐放开,工厂原有员工陆续返岗;另外,一些生产型企业需要从国外进口材料,也有的做外贸生意、接国外订单,缺乏材料或者接不到单,生产线产量自然下降,用人需求也小了。

在嘉兴,共享员工模式的发展有着更清晰的脉络。嘉兴前程人力资源有限公司CEO余松鹤是全过程的参与者之一。时间线的起点在1月底,用工缺口首先出现在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再逐渐扩大到各个领域。“我们上线了复工复产平台,收集用人方的企业需求,再从尚在本地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学生里,找合适的资源进行推荐。”余松鹤说。

下一阶段,不同行业间用人情况“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开始出现,应嘉兴市政府要求,余松鹤及其团队开始尝试建立“人力合作银行”,撮合不同企业进行人才资源的互补和对接。“相当于一个中转站,缺人的企业提供它们所需的人员数量和对应技能,我们联系人手富余的企业,跟他们借人。”

但实际操作起来,问题很多。比如,企业直接对口企业的人力调配,灵活性较差,“这种模式下,最方便的是把员工打包,整体置换,但一个企业多出50人,要人的企业只要10个,或者能满足用人企业要求的只有10个,怎么办?”余松鹤说,数量不对等、技能不匹配等情况时有出现。

更棘手的问题是制度上的。共享员工模式诞生于危机之中,很多政策法规尚属空白。工资以谁的名义发?员工的社保谁来支付?发生工伤谁来负责?若涉及跨行业流动,员工的从业资质谁来保证?“在大方向上,政府明确了一些规矩,但能做成这件事,还是突破了很多原有规则。”余松鹤说。

企业的心态也在改变。这一模式运行到后期,“撮合”的意味被不断弱化。复工复产进程不断推进,企业也在思考更长远的发展。余松鹤明显感觉到,需求方更希望招人,而不是借人,共享员工渐渐失去了吸引力。

最近,嘉兴市政府牵头,余松鹤及其团队又做了新的尝试。6月3日,嘉兴市首个灵活用工产业园成立,面向如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家政服务员、培训老师等灵活就业群体,为企业灵活用工和个人灵活就业搭建了对接平台。“人力合作银行没有倒闭,只是转移了工作的重点方向,从企业对企业,转向个人对企业,更灵活,也更具可持续的发展活力。”余松鹤介绍。

来源:解放日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