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不退,我们的防线就不会退”

日期:2020年10月23日 11:02:43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报告会上,观众在聆听报告人的精彩分享。 (主办方供图)

“疫情期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观察每一名入境人员,穷追不舍地发出‘灵魂三问’:‘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你是干什么的?’”台上,浦东机场海关旅检处旅检一科四级主办王姝婷的话让台下听众发出轻轻的笑声,静默片刻,听众席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就是疫情期间,各行各业每一个人为守护市民健康全力以赴的日常。

昨天,第三场上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八位来自上海医疗卫生、海关边检、地铁运营、社区、志愿者等领域的先进模范代表讲述了上海各行各业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以进一步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凝聚砥砺奋进的力量。

向风暴眼驰援的是最精锐的救治力量

战“疫”警报拉响的那一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作为上海市新冠肺炎病例定点收治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站到了疫情最前线。与此同时,根据“集中病人、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和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要求,全市重症医学专家组成五个医疗组入驻这一“战疫堡垒”,最精锐的救治力量向风暴之眼驰援。

“4月15日,对所有参与救治的医护来说,是一个应该永远被铭记的日子。”那一天,住院76天、接受了47天ECMO治疗的童老伯和住院73天、接受了43天ECMO治疗的陈老伯携手出院。市公卫中心医务部主任、感染与免疫科副主任沈银忠激动地说,“持续47天最高级别的ECMO支持,早已超出许多医生的医学认知,但市公卫中心的团队硬是将童老伯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的阵地,另一个便是社区防控的阵地。坚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关键靠社区。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了12年主任,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书记、院长朱杰说,在社区疫情防控阵地上,社区卫生工作者们牢守“三道门”:小区居民楼的门、入沪道口的门、集中隔离点的门。如今,全市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工作者依旧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守护社区居民的健康大门。

当起100多户隔离家庭的临时家长

年初,疫情来袭时,“小巷总理”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当好群众的“守护者”。在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图们路居民区有一支“绿旋风”团队。由于没有专业的防护设备,党总支书记李芳与同事们找出几件绿色雨衣,一穿便是几个月。“绿旋风”们上门排摸重点地区来沪人员、探索口罩登记“云预约”、破解“快递围城”……饿了吃碗泡面,累了便靠着休息。

“都说居委书记是‘小巷总理’,我倒觉得更像是小小联合国里的服务员。”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仁恒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唐佳所辖居民区内有近千户居民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唐佳的手机中有100多个“家庭群”,她成了这100多户隔离家庭的临时家长,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工作虽然疲惫,但当她和同事收到一对法国夫妻精心包装的巧克力,看到他们一家四口阳光般灿烂的笑容时,瞬间满血复活,“我们的日夜付出和坚守都是值得的”。

机舱中响起了热烈掌声

“如果说医护工作者是守护城市的白细胞,那么我们地铁人就是输送氧气的红血球。”来自上海的西门户——地铁虹桥火车站站区车站副站长高煜是当之无愧的守“沪”者。报告会上,她分享了这样一个细节:夜深人静,上海地铁车辆基地灯火通明,千余位清洁工穿上雨衣,佩戴手套和护目镜,身背几十斤重的喷壶,穿过一节节车厢,喷洒消毒不放过每个角落。这就是疫情中地铁人的日常。

同为守“沪”者,上海市铁路上海站地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黄翔面对疫情防控和日均4.2万人次春运返程大客流叠加的双重考验,携手铁路上海站各方,牢守“上海陆上北大门”。“上海阿爸”、志愿者老兵张志勇主动报名参与上海南站退役军人志愿者疫情防控服务,累计服务时长达280小时。

疫情来了,上海海关第一时间调集上千人,投入口岸防止境外疫情输入,24小时不间断严防死守。“记得一次在登临排查完重点旅客后,当我告知大家可以下机时,一名旅客问‘我们可以鼓掌么?’顷刻,机舱中掌声响起。”王姝婷坚定地说:“疫情不退,我们的防线就不会退,因为,我们的身后,是祖国!”(记者 李晨琰)

来源:文汇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