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分级诊疗,破解“一窝蜂”“看病难”

来源:上海嘉定 日期:2021年3月10日 13:33:25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排队大半天,看病几分钟,“看病难”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如何有效解决患者无论大病小病都“一窝蜂”前往大城市大医院求医的难题?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纷纷建言、支招。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去年7月,国家卫健委通报的2018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显示,住院患者跨省异地就医问题仍然存在。其中,患者流入最多的上海、北京、江苏、广东和浙江,共接纳了全国一半的异地就医患者。大量异地患者的涌入,也给当地医疗服务带来一定挑战。

异地就医逐渐增多,与我国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很大关系。数据显示,全国80%的优质医疗资源,分布在大城市的大医院。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医疗事业投入,各地医院软硬件建设都有了长足进步。除疑难急症外,大部分跨省异地就医需求完全可以就地满足。“之所以患者依然不计成本,‘一窝蜂’地往大城市跑,主要还是因为我国未完全建立起科学合理、健全有效的分级诊疗制度。”全国人大代表、奥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汤亮说。

在汤亮看来,科学的分级诊疗制度,要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和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从而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医疗服务体系实现高效运转。

他表示,改善异地就医现状,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落实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机制,把小病、慢病、常见病留在当地,遇到疑难重症才转去区域医疗中心治疗。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跨省异地就医现象,减轻家庭负担。

选医院其实是选医生

代表委员们认为,发动各方推进分级诊疗的积极主动性,形成合理的内在利益驱动机制非常关键。这既需要“强基层”,配备合格的全科医生队伍,发展高质量医疗服务,把居民首诊留在基层;也要“优外联”,让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同优质医疗资源较丰富的城市结对合作,构建科学的区域性分级诊疗和转诊制度。

现阶段,中西部地区以及乡镇的医疗资源配置和疾病诊治水平还存在明显短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建议,要推进医疗资源向中西部地区移动、向乡镇医疗机构下沉,继续开展东西部“结对子”帮带、城乡“点对点”帮扶等行动,缩小东西差距、城乡差距,推进均等化基本卫生服务建设。同时,要以县域医院建设为抓手,提升乡镇医疗机构诊疗能力,形成以各县域医院为中心、覆盖乡镇医疗机构的乡村医疗网络和医联体。

“患者看病与其说是选择医院,不如说是选择医生。如果这个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就无法解决各地患者‘一窝蜂’前往大城市求医的问题。”汤亮表示,应采取“先易后难”的思路,先从大城市医疗体系结构性改革入手,逐步理顺并落实优秀临床医生的“多点执业”政策。

汤亮表示,解决优质医疗资源不平衡问题,应把允许优秀医生和医生团队“多点执业”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他建议,相关部门尽快明确政策细则,出台相应管理措施,允许并鼓励大城市三甲医院的优秀医生和医生团队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多点执业”,以弥补中小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短板。

给全科人才一颗定心丸

如何夯实基层卫生人才体系?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建议,要构建以培养全科医生为重点的“5+3”一体化医学博士学位培养体系,参照国际标准,授予基层医生医学博士学位,从学制学位上给全科人才一颗定心丸。

我国拥有全科医生21.9万人,平均每万人拥有1.15名全科医生,距离2030年每万人口拥有5名全科医生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此外,全科医生的薪酬待遇也比较低。据统计,一半以上的全科医生的薪资待遇只有3000元左右。这就导致全科医生的岗位缺乏吸引力,分级诊疗制度也很难在基层得到落实。

记者注意到,今年全国两会上,有不少代表委员都围绕全科医生建设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张俊廷说,医学生读完本科后回村做医疗工作的很少,乡村的医疗人才仍很缺乏。他建议设立短期的全科医生培养机制,培养一批中级专科人才做乡村医生。

乡村医生是农村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是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中坚力量。李兆申建议,要完善乡村医生定向培养、继续教育、职称晋升机制,拓宽乡村医生来源渠道,提升乡村医生业务水平、薪资待遇和价值认同。完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鼓励全科医生从事基层诊疗工作。还有代表建议,加大对全科医生的教育,通过传统的师带徒、模拟培训、网络培训、临床教学以及实行班级式的临床再教育等方式,培养一批全科医生。(曹飞 邬林桦)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