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在沪举行

日期:2023年12月19日 16:24:19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新华网上海12月18日电(记者翟翔、孙丽萍)12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局、上海研究院、上海大学共同承办的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在上海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气候变化考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论坛评选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和重要考古研究成果,还对世界范围内德高望重、学术成就卓著的考古学家授予终身成就奖,并为获奖者颁发了奖章及证书。

依照惯例,本届论坛还设置了“中国考古学新发现与研究专场”,向世界介绍我国近年来考古工作的最新发现与研究成果。论坛还将组织面向在校学生和上海市民的公共考古讲座活动,进一步促进考古成果的传播。此外,论坛组织与会专家赴上海博物馆、崧泽遗址博物馆、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以及江苏省金坛三星村遗址进行参观考察。

“这个论坛将全球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顶尖考古学家汇聚一堂,在此分享最新的发现,交流杰出的想法,激发彼此的灵感。”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副教授克里斯蒂娜·瓦里纳说,此外,论坛还对他们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认可和表彰,这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而且推动了考古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在过去的十年中,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员萨拉·克拉森在柬埔寨古城大吴哥进行了深入的科技考古研究。她表示:“很激动能来到这里,学习中国和其他国家考古学者的不同方法,以及与大家分享大吴哥的居民是如何在数百年前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的不断进步正在改善考古研究的方法,许多考古领域过去无法完成的工作,甚至是十年前无法做到的事情,现在都可以通过新技术得到实现。”

走进中国,认识中国,理解中国。

印度喀拉拉大学考古学助理教授拉杰什·萨西达兰·瓦桑塔表示,自己是首次来到中国,非常希望能在这样的国际会议上了解中国考古的新发现与理念,建立合作交流。伊朗布阿里·西纳大学考古学教授亚古布·穆罕默迪法尔表示,中国和伊朗自古以来就有密切的商贸与技术交流,期待在这里与中国同行展开更深层次的沟通,并寻求合作机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表示,今年正值“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创立10周年,每届论坛都致力于创新与合作,从考古学的视角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为全球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世界考古论坛·上海”成立于2013年,旨在推动全球考古资源和文化遗产的调查、保护与利用,是宣传考古成果、促进考古研究、彰显文化遗产现代意义的国际平台。

来源:新华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