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近年来,嘉定区域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创新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企业科技产品持续上新,凸显了嘉定制造的硬实力。
企业的快速发展,正是国家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3月31日起,嘉定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坐标嘉定:制造业单项冠军”系列,展现嘉定区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等方面的经验做法。
2024燃料电池乘用车领域
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是指长期专注于特定细分领域,生产技术或工艺水平国际先进,单项产品(生产性服务)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的企业,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
在燃料电池乘用车领域,捷氢科技积累了20多年开发和运营经验,多年稳居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并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于2024年入围全国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
就在不久之前的2025上海车展上,我国首款搭载低压常温固态储氢装置的燃料电池乘用车首次亮相,其背后也有“嘉定制造”的身影。
该款车型由上汽集团、捷氢科技等单位共同打造,未来有望在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示范应用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加速燃料电池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应用。
将创新“基因”注入高质量“血脉”
“我们将创新‘基因’注入到了企业发展的‘血脉’中去。”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佳杰表示,这几年时间里,捷氢科技在研发上的投入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在曾佳杰看来,捷氢科技坚持“大国产化”战略,既是勇担“链主”,主动作为的外在表现,也是企业内在埋下的创新“基因”。
“美国的关税增加,对我们企业的影响有限。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当前公司已经实现了100%国产化关键材料的燃料电池系统试验认证,在年内就可实现批量生产。同时,我们通过采用国际先进材料的燃料电池系统来满足客户需求,加快推动氢能应用场景的商业化进程。”
他补充,公司正积极主导或参与国家及地方重大攻关项目、国内外标准制修订,推进“国家能源燃料电池研发中心”建设,不断为中国氢能产业注入持久动力。
在“单项冠军”的背后,捷氢科技坚持自主研发与科技创新,已经建立健全纵向一体化研发体系,全面布局技术领先的燃料电池产品型谱。公司研发的不锈钢基材+低成本涂层金属板氢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填补了我国高性能、批量化燃料电池空白,也填补了国际上商乘兼容、商乘并举的平台化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空白。据国家数据平台统计,该公司金属板燃料电池产品出货量处于全球前三,电堆和膜电极的装车量多年蝉联全国前三。
以示范应用培育新质生产力新引擎
“我和大家分享一组数据。上汽大通大家MIFA氢这款车型,搭载了捷氢科技燃料电池系统,续航里程超六百公里,加氢时间约3分钟,每公里使用成本不到0.4元。相信在示范应用规模化、新产品性能提升和氢气储运成本下降的持续加持下,每公里使用成本有望低至0.2元内。”曾佳杰介绍,“该款车型成功应用于全国首批燃料电池网约车示范运营,累计投放500辆,目前累计订单超13.5万单。”
他认为,氢能已经成为我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新兴产业。现阶段,燃料电池商业化应用的挑战关键在于“买得起”和“用得起”,在传统提质降本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产业链协同、合力布局供应链,突破产业瓶颈是关键。
借助示范应用,捷氢科技探索性打造“商乘并举上海方案”、“鄂尔多斯绿氢消纳”等商业模式,基本实现各类车型全覆盖,已批量应用于交通领域示范,并成功开拓矿卡、港口牵引车、分布式发电及轻型载具等非车用领域应用,已在全国18省32市实现商业化推广。
布局海外让中国制造“出海”远航
“我们一直坚信,集中精力做好自己,才能在世界市场搏击风浪中赢得主动。”曾佳杰表示。
随着电动汽车的全球普及,充电设施成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充电车作为一种补充形式,已在美国、德国、挪威、日本等多个国家开展试点或商业运营。基于“氢能+储能+充电”概念,氢能移动充电车因其可移动,便捷性强、绿色低碳等特点,可以有效缓解充电焦虑。
今年2月,捷氢科技一款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系统产品从上海发运交付海外客户,主要应用于氢能移动充电车项目。该项目计划年内在海外市场启动试运行。目前,捷氢科技联合合作伙伴正在推进在德国、阿联酋、瑞士等国家探索氢能移动充电车的试点应用及商业模式。
2025年,捷氢科技计划进一步加速海外市场进程,重点布局欧洲、中东、东南亚、北美洲、南美洲等区域,依托本地化市场资源优势,加快布局覆盖全球的海外代理商体系,开拓氢能移动充电车、分布式发电、港口牵引车等应用场景。
撰稿:李华成
视频:黄佳星
编辑:袁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