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延锋彼欧(上海)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成功立项市智能工厂能级提升项目,最新的轻量化尾门产线已投产,预计年产值约2.5亿元。这一进展不仅是企业自身转型升级的重要成果,也与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的政策导向紧密呼应。
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方案》提出到2027年建成不少于200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在此背景下,嘉定区明确以创新引领为核心,聚焦汽车“新四化”等重点领域,加快智能工厂建设。
炼就“火眼金睛”,提升作业效率
在位于安亭的延锋彼欧厂房内,记者看到最新的两条轻量化尾门产线正在运行。生产线的一端是尾门的打包发运工位,工人们仔细对尾门进行打点定位,检查是否有零件漏装。
值得注意的是,工作台上方的3台摄像头与工人协同作业,摄像头实时连接着后台电脑,屏幕上清晰显示着每件尾门所装零件的具体位置信息。“这台电脑搭载的就是我们本次智能工厂能级提升的重点项目之一、基于深度学习开发的AI目标检测系统。”延锋彼欧安亭工厂持续改进工程师王慧介绍,目前每条产线每天要完成360件尾门的生产任务,且每件尾门出厂前都需人工核查是否符合标准。
“这套系统能快速识别并检测,工人扫码后,摄像头把图片传给深度学习模型,即使放置的位置没那么规整,AI系统仍能够进行检测识别,目前识别准确率达99%以上。”王慧表示,在该系统的加持下,每件尾门的检验时间可以缩短46秒,以一条产线的目标产量来计算,每天两条产线能够省出9.2小时的工作时长。
高效的AI系统背后,离不开工厂“老师傅”的支撑——出色的AI检测效果,依托的是安亭工厂经验丰富的工人完成数据标注工作。工人将标注好的零件位置图输入目标检测预训练模型,为模型提供精准学习样本,助力其快速掌握检测标准。
“目前这套AI系统还处于‘实习期’,我们让工人成为AI模型训练师,不仅提升了工人的综合素质,也让AI系统在最快时间内吸收工作经验。”王慧表示,后续随着系统不断迭代,每条产线的日产量目标将提升至400件。此外,这套AI目标检测系统还将逐步拓展应用至生产全流程的检验环节,成为工厂质量管控的“火眼金睛”,进一步提升生产线自动化水平,实现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双重提升。
打造“黑灯工厂”,实现历史蜕变
记者走在工厂内,随处可见高达3米的机械手臂正在忙碌运转,自动引导小车和自动拣选机器人“配合默契”。通过推进智能工厂能级提升项目建设,延锋彼欧安亭工厂已实现从物料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到质量管理的全方位提升。
记者了解到,延锋彼欧的前身为延锋伟世通外饰厂,1997年扎根嘉定后不断发展,如今总部和技术中心均位于嘉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71件、实用新型专利259件、外观设计2件,在全国建有33座实体工厂。
延锋彼欧安亭工厂总经理崔翔表示,本次申报智能工厂能级提升项目旨在通过智能化技术提升汽车外饰产品制造的整体效率和质量,推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希望通过此次智能工厂能级提升,实现厂内物流搬运的自动化,进一步打造‘黑灯工厂’。”崔翔表示。数据显示,目前安亭工厂工人的直接劳动效率从原来的35%提升至40%,单班产出增加22%,单件产出效率比2024年上涨17%,产量较上一年度提升约2%。此外,工厂能耗上也比上年度下降5%。
接下来,延锋彼欧安亭工厂将进一步聚焦数字化信息深度整合,推动智能改造与AI系统的深度融合,探索具身机器人在车间场景的应用落地,为企业开拓新的增长空间。
延锋彼欧的探索,正是嘉定区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的一个缩影。据统计,今年,嘉定共立项13个市智能工厂能级提升项目,并于5月成功申报工信部第二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
为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助力企业高效推进智改数转,嘉定区经委明确,一方面,将持续更新能级提升项目储备库,强化项目挖掘及跟踪工作;另一方面,创新服务方式,通过“专家坐诊”模式,为企业提供项目落地、政策申报指导等一站式服务。
撰稿徐宸逸、摄像姚卓林
张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