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至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今年,“嘉有好店”快闪店携众多嘉定非遗元素,首次入驻进博会“好物市集”。除此之外,还有不少限定活动作为“彩蛋”收获了不少好评。
南翔小笼包,食堂里最靓的“仔”
11月5日,“嘉定非遗”南翔小笼包首次亮相进博会新闻中心食堂,“火”出了媒体圈。
“我们准备了充足的馅料,希望能让全球的记者朋友们在开幕的第一天就品尝到最地道的南翔鲜肉小笼,感谢他们的远道而来。”上海古猗园小笼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小苹向记者表示,开幕式当天,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第八代传承人陈海云亲临现场,展示小笼制作的全过程,引得中外记者纷纷驻足欣赏。
柔软筋道的面皮,配上18个匀称褶子的精致造型,轻轻一咬,汤汁四溢、鲜香满口,赢得海内外记者的一致称赞。“当天实际售出小笼包2506只,备好的馅料全部用完。”张小苹表示,进博会是一个向世界展示南翔小笼的绝佳窗口,希望通过现场技艺展示与纯正口感,让更多人领略这份江南风味的独特魅力。
南翔小笼始创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如今在南翔古猗园餐厅内能吃到各式各样的小笼包。“根据四季不同的特色,我们会在馅料里加入时令美食来丰富小笼包的风味。”张小苹向记者介绍,目前店内最新推出的蟹黄小笼和鲜松茸小笼颇受食客们的喜爱。
南翔小笼将以此次进博会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制作技艺的系统化提升与文化IP的全方位打造,让这份“舌尖上的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彩。
嘉定苏绣,酒店里的流动艺术展
在各国记者下榻的酒店,一场“流动的江南美学”正在静默绽放。嘉定苏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阿紫携两百余件苏绣文创产品,将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场景,为往来宾客织就一幅“针尖上的中国画卷”。
在10月31日与11月8日晚的两场苏绣体验活动上,参与者在一针一线间触摸匠心传承。“这次我们主打双面异色绣技法,正面红牡丹雍容华贵,背面黄牡丹清雅隽永。”阿紫指尖轻捻丝线,向驻足的记者演示着“银针落、两面春”的绝技。只见针线在布面上穿梭,正反两面逐渐浮现出形态相异、色彩分明的牡丹纹样。这种需要同时兼顾正反图案构图与色彩搭配的技艺,让现场记者连称“魔术”。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陈的苏绣文创产品更显“烟火气”。除了有传统的储物盒、纸巾盒、屏风以外,还增加了契合冬季时令的丝巾、胸针、耳环等配饰,小巧别致,既为冬日着装添上一抹亮色,也成为不少媒体记者竞相采购的“伴手礼”。
“苏绣不应只悬于厅堂,更要融入日常。”阿紫说,“几十元便能拥有一件苏绣饰品,让它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嘉定文化的一张流动名片。”她希望,苏绣不只是技艺,更是一种可佩戴、可触摸、可感受的生活诗意。
在进博会这个联通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窗口,南翔小笼以十八道褶捏出中外文化交流的同心圆,嘉定苏绣用万千丝线编织文明互鉴的锦绣图。这些承载百年匠心的非遗技艺,正借助“场景化体验”与“生活化转型”,以愈发亲切、灵动与开放的姿态,实现当代转化,为文化自信落下生动注脚。

作者: 徐宸逸、杨育杰
编辑: 沈天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