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就要到了,你吃的粽子是家里裹的,还是买的?还记得儿时奶奶、外婆、妈妈裹粽子的排场吗?都说南甜北咸,怎么粽子偏偏倒过来了?
记得我小时候住在南翔老房子里过端午节,那真是“闹猛”得来。过节前大半个月,基本上已经家家户户开始预备裹粽子了。自来水龙头旁边不是张家淘糯米、就是周家汏粽箬。住在街道两旁的人家,就把排场摊开在了上街沿,浸粽箬的木头脚盆、酱油浸透的五花肉、同样红兮兮的糯米,还有串在一起的绳子吊在旁边、一字排开,当街裹粽子。
各家人家裹出来的粽子形状也是各式各样,有三角粽、小脚粽、还有长长方方枕头粽。馅子的花头透得来“覅去话伊”了:有鲜肉、咸肉、火腿、豆沙、还有赤豆、枣子咾啥。鼎鼎稀奇的,还有嘉定本地的“嘉定白寒”剥出来的豆瓣粽。这味道哪能讲法呢?真是别有风味哦。还有本事大的人呢,自由市场摆修皮鞋摊头的苏北奶奶,裹粽子居然不用绳子的!用一根像竹签一样的东西,穿过粽箬,利用粽箬就把粽子裹得“扎扎足足”,你说她“来三伐”?!
有这许多名堂经,不叫你看得眼花落乱才怪来!尤其是在煠粽子的时候,楼道里氽出一丝丝粽子的清香,还有肉香,真是叫人闻得肚子都饿了。端午节这天,邻居们都是非常大方,相互之间送粽子。就算你一点也不会裹粽子,也没关系,只要平常会做人、人际关系好,包你照样有口福。最开心是自家人聚在一道,雄黄酒渳渳,尝尝香糯爽口的粽子。看看旁边交关小囡额角头浪用雄黄酒写了个“王”字,乃么“穿来掷去”,真有点“人来疯”了。
改革开放之后,物质条件不断好转,吃粽子老早不算啥时令食品了,而当作日常点心经常性摆在食品店跟超市里,多是多得来勿稀奇。新花头也勿少:有小巧玲珑迷你粽,成双成对叫啥情侣粽。不过我还是看相“嘉兴肉粽”跟五芳斋的“咸蛋黄粽子”,毕竟是中华老字号嘛。尤其那个嘉兴肉粽,吃口肥而勿腻,难怪路过嘉兴的人啊,到高速公路休息站头,必定要下去买一包粽子回去。
今年的端午节又要来了,虽然讲现在自家裹粽子的人家勿大多见了。不过,我一直喜欢吃自家家里裹的粽子,小辰光是姆妈裹,后来出嫁了,就吃婆阿妈裹的粽子多一点。爷娘总归要老的,我担心要断档,就想自家动手学,乃么真叫是“看人挑担勿吃力”。裹粽子看看人家上手快得来,裹出来又是扎实,煠出来有咬嚼。我大概手势不对,裹出来的粽子总归有点松噗噗,煠出来口感就不灵了。笑煞人了,自家也勿好意思拿出来显宝呀。
过节嘛就要讲究民俗文化的传承,特别是民间这种热热络络的氛围。我倒是蛮欣赏,前几年居委会组织大家裹粽子这种活动。既学习了传统文化、又联络了邻里之间的感情。
撰稿:俞慧,摄影:彭煜骅,编辑:唐敏、武利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