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融媒体中心新闻采访部记者——俞超
3月31日,原本计划接下来几天驻守单位的我,突然接到居住小区进行“2+12”封控管理的通知,第一时间紧急“回撤”,比4月1日浦西地区实施封闭管理,提前一天进入了“封控”。
作为党员,回到小区后,我主动向社区报道,加入志愿者队伍。这一周以来,我看到居民的坚持和理解,社区工作人员的统筹和付出,医护人员的细心和耐心,临时组建的志愿者队伍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行。他们也许有缺点和不足,但在此时此刻,一颗勇敢面对和真诚付出的心,显得无比珍贵。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我住在南翔镇翔华社区火车站路121弄,一个以动迁居民和老年人为主的小区。原本以为没有年轻人会报名参与志愿者活动,直到扫码进了小区志愿者群,才发现里面已经有几十名志愿者,还有不少“新人”陆续在进群,52栋房子72名志愿者,有了这些有生力量的加入,小区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有了底气和保障。
从陌生到群友,再到一起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才得知这支队伍有教师、有白领、有“IT男”、有私企业主、有退休人员,平时在社区里几乎不曾谋面,只有少数几人相熟识。但是加入到了这个队伍里,仿佛曾经在一个战壕里并肩战斗过一样。封控的第二天,小区里开始全员核酸筛查,群主在微信群里发出号召不到2秒钟,就收到了回复。“收到”“明白”“就下去”一连串肯定的答复,为接下来的核酸筛查和应检尽检,打响了“发令枪”。
按照通知的时间,大家来到小区广场,立即穿戴起防护服。由于很多人是第一次参与志愿者服务,难免不知所措,这时候,队伍里部分参与过志愿服务的“老人”站了出来,指导大家如何正确穿戴防护装备,并不停叮嘱大家,要佩戴好口罩,保持安全距离,防护服穿脱要规范,尤其是脱的时候尽量多洗几遍手,不要直接接触到防护服的表面。“大白”的穿戴并不是很容易,志愿者们互相帮忙,有的忘记戴帽子,有的手套没塞紧,防护经验的不足,第一时间进行了“补课”。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非常时期,我对这句话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分配好任务后,志愿者们来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内场”有协助医护和清点人数的岗位,“外场”有维护秩序和“扫楼”的岗位,一群“大白”分工明确,从聚在一起领任务到分散小区每个角落各自执行任务,前后不超过15分钟。
筛查过程中,小区里响彻着志愿者们的呐喊声:“保持两米,保持两米,这是你的生命线,也是大家的生命线。”维护秩序的志愿者不停想着“新词”,缓解排队居民略显焦虑的情绪;“下楼了,下楼了,说动才能动哈。”这些网络用语被志愿者频繁用在“扫楼”中。
物资发放、生活垃圾运送、药品配送……每次任务,冲在最前面的几乎都是志愿者。不管是凌晨4点半的紧急通知,还是从日出干到月亮高高挂起的夜晚,他们没有半句怨言,有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还需要志愿者吗?”
统筹安排也讲灵活机动
由于人手紧缺,居委会工作人员只能按照认领“责任田”的方式,分配好各自管理的小区,统筹和安排小区的疫情防控工作。
翔华社区居委会党总支副书记王洁,是安排在我们小区里的“特派员”,每次有任务都由她先行统筹再逐一安排。个头不高年纪不大,但做事干脆、有板有眼的她,针对不同的任务,都会快速给出一套工作方案。由于每次能到岗的志愿者数量不同,这给分配任务带来了考验,但王洁总会有办法应对。每次来到现场时,她都会提前打印好居民名单和楼栋数量表,根据实际到场的志愿者数量来分配不同的楼道,有时候志愿者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到岗,每人分配到的工作任务自然是增加了,但肯定能做到忙而不乱,不漏一栋不漏一人。
面对2000多人的小区和各种工作安排,只有一个“王洁”自然是不够的,有工作经验、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志愿者成了王洁的“左膀右臂”。在4月7日的核酸筛查任务中,45号居民王芳就担任起了外场“总指挥”的角色。“队伍太长了,先缓缓,等会叫人”“快快,5号楼可以喊起来了,动作要快!”“@所有人,提醒排队的居民要保持2米距离。”王芳在小区里快步小跑着,一边前后观察着现场排队情况,一边在微信群里第一时间通知大家,放缓或提速,提高工作效率。
连续多日的封控,居民的心情当然会有些焦虑。在王洁和志愿者的协商下,核酸筛查的先后顺序,也在不停调整。“不能每次这栋楼都安排在最前面,也不能总在最后面。”大家一致认为,需要调整筛查顺序,居民们才会有更加公平的感觉。于是,整个小区被拆分为“河东”和“河西”两个区域,每次“叫楼”的时候,不完全按照楼栋的数字大小来安排,基本保证每栋楼都有前又有后。就这样,居民们不再为谁先谁后而抱怨,对于志愿者的安排也更加能够支持、理解和配合。
此外,小区在物资发放和药物配送等方面也有“两套方案”甚至是“三套方案”。“比如蔬菜较难存放,物资一到门口,就马上联系志愿者配送上门,不能等牛奶、苹果等物资到位后一起发放。再比如,给居民配药,我们也分轻重缓急,请居民标注好是否急需,我们在安排配送人员的时候,也能做到更加合理。”王洁介绍。
“爸爸发烧了,妈妈你快回来”
封控在家,刷微信朋友圈,被很多朋友在疫情期间的默默付出所感动:有已经连续十几天未回家的医护工作者,有从凌晨4点半开始出发干活直到下午3点不吃不喝、也不能上厕所的志愿者,有一人一车送病人从浦西到浦东医院就诊的志愿者……每个个体的付出和家庭的牺牲,构筑起了这场疫情阻击战的“堡垒”,同样也是最坚固的“战壕”。
一天,在小区核酸筛查中,我穿戴好“大白”准备开始志愿者工作,不一会,来了几位“老熟人”,他们是我妻子同一单位的医生,顿时倍感亲切。抽空闲聊几句,话题始终绕不开孩子:“孩子谁帮忙带?孩子想不想妈妈?晚上哭不哭?”虽然没聊上几句就抓紧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但彼此都明白,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封控不仅仅是对成人的一场“小考”,对孩子来说更像是一场“大考”。
那天,我有幸被安排站在自己楼道下面维护现场秩序,本来以为孩子看到我后,会叫一声“爸爸”,甚至要一个“抱抱”,可是当孩子从楼上下来,看到穿着“大白”的我后,却马上闪躲到了奶奶的身后,眼前的“陌生叔叔”也许吓到她了,和在家里完全是两副面孔、两个模样,实在让我哭笑不得。而让我更手足无措的是,到了晚上她开始从客厅到房间,再到卫生间到处找妈妈。“不是说好5天妈妈就回来的吗?今天都第七天了,她怎么还回来?我想妈妈了。”眼泪不自觉从孩子的脸颊流了下来,我只能找游戏陪她玩,分散她的注意力。
我们玩起了“看病救人”的游戏。女儿拿着塑料温度计,为我测量体温,当温度计显示“38.8度”的时候,又勾起了她对医生妈妈的思念:“爸爸,你都发烧了,快点打电话给妈妈,让她回来给你治病吧,我想她了。”此时此刻的她或许还不明白,对一位普通医护人员来说,疫情下的坚守是多么特殊的意义。
一周的时间过得很快,抗击疫情的集结号已经吹响。特殊时期,我看到小区里70多岁的楼组长依旧迈着坚定的步伐,站在两米之外,和熟络的邻里解释着防控要求;看到下午3点才吃上午饭的志愿者,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就接下了为居民送生活物资的任务;看到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前行的年轻社工。“他”和“她”不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奋斗,是活跃在全市各个防疫一线的队伍,发着光发着热,用坚强的臂膀肩负起职责,用担当诠释使命的意义,用微笑迎接胜利的曙光。
文字: 俞超
编辑: 倪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