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凌云(1899—1985)
巴凌云(1899—1985),安徽歙县人,从小随母来到嘉定南翔。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一商业学校,曾在上海春记正绸布庄当学徒,后回南翔开办裕大棉布庄。曾任南翔陆华镇(今南翔镇封家浜以南、上槎浦以西部分)镇长、南翔镇商会主席、嘉定县银行监察委员,后任上海市华洋杂货业同业公会主任委员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上海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上海市日用化学品工业同业公会副主任委员、民办日化中学校长。他还是第一届至第六届上海市工商联执行委员。
从学徒到镇长
徽商与嘉定的关系源远流长。史料记载,从明代中叶开始,就有大批徽商到嘉定经商,对繁荣嘉定经济作出重要贡献。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南翔,于明清时发展成“商贾辐辏,廛市蝉联”的“东南之都会”,就与徽商云集有着密切的联系。
徽,即徽州,古为新安郡,那里山多田少,“耕作三不赡一”,但山货土产特多,水路交通方便,山民不得不“远贾他乡”,因而有“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之说。而南翔地处东海之滨,南临吴淞江,北通刘家河,便捷的水路运输让徽商瞄准了这块宝地,在此扎堆经商。
当时南翔农村以产棉为主,男耕女织,几乎家家户户都纺纱织布,因而纺织土布成为南翔农村主要的家庭副业,所产刷线布(又称扣布)“光洁而厚,制衣被耐久,远方珍之”,南翔遂成为棉布加工集散中心。因此,徽商在此从事棉花、棉布业者居多,其“布商各字号俱在镇,鉴择尤精”贩运于江淮、临清之间,以至于南翔还有一个规模不小的徽商会馆。
由于徽商诚实守信,崇文重教,代出才俊之士,在当时颇有威望。巴凌云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巴凌云生于安徽省歙县。因父亲在南翔经商,8岁时跟随母亲同来南翔。此后,他在南翔读完私塾和高小,并于1915年考入江苏省立第一商业学校。南翔也因此成了巴凌云的第二故乡。
江苏省立第一商业学校位于上海陆家浜,开办于1914年。学校有严格的教学体系和良好的师资力量,是一所商业类职业学校,学制为3年。巴凌云在校期间读书勤奋,成绩优秀。1918年,19岁的巴凌云毕业,先在上海广东路春记正绸布庄当学徒,干了一年多后,回到南翔自己创业。
振丰棉织厂广告包装纸
回到南翔的巴凌云,在云翔寺前开设了一家规模不大的“裕大棉布庄”。由于服务周到,业务精通,加之其从学校中学得的现代商业知识,10年间,他的事业越做越兴旺,在同行中鹤立鸡群。又由于他在南翔人脉广,颇有名望,本身也热心于社会事业,有责任心、使命感,年轻有为的他被推选为南翔绸布业同业公会理事长。
1928年,南翔地区设槎南市行政局,下辖古猗、惠民、东林、陆华4个镇,巴凌云任南翔陆华镇镇长。1930年,他又被选为南翔镇商会主席,分管南翔、江桥、纪王、诸翟、黄渡、陆家巷、马陆、广福等集镇的同业公会。同时,还兼任嘉定县银行监察委员。
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洪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峻,驻扎在上海的日军蠢蠢欲动。1931年12月,国民革命十九路军开拔到上海,军部设于真如镇。军长蔡廷锴未雨绸缪,派78师156旅旅长翁照垣到南翔察看地形,以作应变准备。
巴凌云(中间)与友人在一起
巴凌云作为南翔镇商会主席,热情接待了翁照垣。最后商定国民革命十九路军60师部、旅部、团部到南翔驻扎。翁照垣同时也提出,希望南翔镇商会予以物色合适驻军的场所。巴凌云当即表示欢迎,应允了下来。在巴凌云的联系和安排下,师部驻扎南翔横街李德甫房屋,旅部驻扎北市李家祠堂,第312团钟铨瑞部驻扎南翔徽州会馆。驻扎期间,巴凌云每天与警察所所长一道去师部联系。
1932年1月28日,日军袭击闸北,蔡廷锴率十九路军奋起抵抗,“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1月29日,60师进驻南翔真如一带。十九路军总指挥部设在南翔。每天有援军万人以上暂住南翔,后开赴前线。巴凌云作为陆华镇镇长,忙前忙后,积极投身到抗日洪流中,甚至顾不上自家。其位于南大街香花桥的住宅,也未能幸免于战火。战火蔓延至其老宅,他闻讯后,只来得及在大火中把几件值钱的家具拖出后门往河里扔,才保住了一点家当,其余的都化为了灰烬。
3月6日上午,日军约3万人聚集南翔,所有学校都被侵占,课桌、门窗、地板都被当作燃料。古猗园被作为养马所,园内花木摧残殆尽,古物荡然无存,全镇都遭到了洗劫。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南翔受灾9421户,死伤182人,毁坏房屋576间,损失735万元。巴凌云作为陆华镇镇长,看到生灵涂炭,痛不欲生。在他当商会主席期间,他接待驻军一茬又一茬,关照商民注意安全,看到南翔人民的悲惨境地,对日本侵略者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月20日,日军向封浜移动。5月3日,县城日军500多人调来南翔。5月5日《淞沪停战协定》签订。5月9日,日军撤离南翔。后来翁照垣退到无锡,还给巴凌云去信,对南翔商会协助其在驻扎期间居住在居民房屋并受到热情接待表示了谢意。
主持海上华洋杂货业
1932年6月,33岁的巴凌云已经是一位从商16年的“资深”经理人了。这一年,他辞去南翔陆华镇镇长的职务,应亲戚的邀请来到上海,接办位于法大马路(今金陵东路)上的永泰昌华洋杂货号。
华洋杂货,顾名思义,经营商品中的一部分就是洋货。永泰昌华洋杂货号经营各类进口和国产的百货,其品种有胶鞋、丝袜、汗衫、棉毛衫、毛巾、手帕、草纸、肥皂、牙膏、花露水、蚊香等等。
二十世纪30年代,提倡国货,百姓自觉地抵制洋货。巴凌云以排斥洋货输入、挽回利权外溢为口号,在同业中发起行动,并向客户传授提倡国货的理念。因此,新老客户在永泰昌华洋杂货号的号召下,对国产货的需求也逐年增加。而由巴凌云经营的几个国货品种,如双钱牌、回力牌胶鞋,明星牌、双妹牌花露水,宝禾牌、环球牌手帕,菊花牌汗衫,414钟牌毛巾,羊头牌丝袜,帆船牌木纱团,三星蚊香,固齿龄牙膏等品种,闻名全国,远销南洋。
华洋杂货与市民生活贴得最近,渗透到市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时颇具影响。在担任同业公会主席委员的那些年,巴凌云领导全行业逐步转变经营方向,从原来的以洋货为主转向以国货为主,甚至还轰轰烈烈地抵制日货,致力于推广国货。例如:推销国产无敌牌牙粉,抵制日产金刚石牙粉;推销国产三星牌蚊香,抵制日产野猪牌蚊香;推销国产明星牌、双妹牌花露水,抵制外货林文烟花露水;推销国产帆船牌木纱团,抵制英产练条牌木纱团……
巴凌云还领导同业支持新兴的民族工业,起到推广国货、抑制洋货的作用。当年有评论说:“华洋杂货业因为推销国货才名副其实,以华为主。”此外,巴凌云为搞好同业团结、便利客商采购,由同业公会组织评价委员会,每月一期编辑《华洋月报》,从最初发行的2000册发展到后来的3000册,主要报道当年华洋杂货业经销商品价格,由会员商店分发给本市和各地客户参阅,从而取得客户的信任。
1934年,巴凌云任上海市华洋杂货业同业公会代理主席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同业公会主席委员改称理事长,巴凌云以德才兼备连选连任了20年。
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凌云所在的永泰昌华洋杂货号正常营业。上海市华洋杂货业同业公会经过整理后,同业人员一致推举他继续担任主任委员。
抗美援朝期间,为推动全行业踊跃参加抗美援朝运动,他发挥行业优势,将日用毛巾、跑鞋等物资,捐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捐献飞机大炮及认购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时,他认购22万5千分(每分3万元),相当于人民币67.5万元,在行业中起到了示范作用。1954年,因华洋杂货业属于批发商,先期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全行业人员全部转业。巴凌云配合党和政府做工商界人士的思想工作,这项工作时间达一年之久。
巴凌云还先后担任过永丰昌、永大昌华洋杂货号总经理,阜昌钱庄、聚丰钱庄董事,振丰棉织厂常务董事,大信染织厂副经理,长华喷漆厂董事兼副经理,裕丰昌华洋杂货号总经理,裕泰兴典当行总经理,大丰化妆品厂经理等。
1955年12月12日,华洋杂货完成改造,移交给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接管。他引以为豪,觉得自己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凌云当选为上海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上海市日用化学品工业同业公会副主任委员、民办日化中学校长。他还是第一至六届上海市工商联执行委员。
1985年,巴凌云逝世,终年86岁。
编辑:刘静娴、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