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上博东馆中国古代青铜馆将率先进入试开放,新增展品近百件,为观众呈现海内外体系最完整的中国古代青铜器陈列。同步开放的特展厅还呈现了“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两大展览拉开上博东馆“开放三部曲”序幕的同时,也向公众呈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来龙去脉、多元一体。
上博的中国古代青铜馆最早展出于1973年,为国内外第一个专题陈列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艺术馆。本次开放的东馆青铜馆为50年以来的第六次陈列改建。在陈列结构、展品选择、阐释说明、视觉环境等多个方面,都有更新迭代。
步入展厅基本色调为深绿色,作为1986年在河南南路16号馆舍第四次改建时定下的经典色调沿用至今。改陈后的灯光照明将着重突出青铜器的庄严肃穆,使文物造型轮廓更优美、纹饰更清晰、观赏舒适度更高,同时渲染整个展厅幽远宁静的氛围。展柜全部采用低反射玻璃,极大地降低了反光带来的干扰。
最新陈列共有八个板块:萌生期、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更新期、融合期、复古期、青铜器制作技术。整个陈列精选500余件展品,反映了公元前18世纪夏晚期至公元19世纪中叶清中期的3600年间,中国古代青铜器发生、发展、演变的历程,是目前海内外唯一的体系最完备的中国青铜器通史陈列。
原陈列中的绝大部分展品将继续展出,如镇馆之宝大克鼎、牺尊、子仲姜盘等。大克鼎这次入住青铜馆的C位“单人间”,升级版的展陈硬件让“移动它”不再成为研究员们每次布展头疼的事儿。
同时新增近百件展品,包括夏晚期的绿松石牌饰和单翼铃、战国的商鞅方升、新莽的同律度量衡诏衡杆和诏版、北宋的大晟编钟、明代的喷水鱼洗等。
记者发现,在原有的体系上其实是增加了两个部分:第一是融合期,秦至五代,展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对青铜器发展的影响;第二是复古期,北宋至清中期,展示了自宋代以来仿造夏商周三代的复古礼器,反映了统治者倡导以儒学为核心的价值观以及对后世和东亚的影响。
板块内部也进行了调整:更新期青铜器原来是将所有器物按照器类陈列,随着学术研究的推进,现在细化为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草原文化单元。
青铜器制作技术板块分为铜矿石的开采和冶炼、青铜器铸造技术、青铜器的合金成分及复合金属技术、青铜器表面装饰及处理技术四个单元,时代也配合青铜展陈延伸至明清时代。
此次改陈,单元说明和器类说明的所有文字均更新为中英双语,生僻字皆标有汉语拼音,直观地阐释各种难懂的知识点。
来源:话匣子,编辑:王子艳(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