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会嘉定分会成立于1924年9月2日,至今已走过了百年历程。为传承嘉定乡土慈善公益传统,弘扬嘉定乡贤扶弱济困情怀,传播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运动精神,嘉定区红十字会联合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嘉定红会百年”专题,以纪念不平凡的100年。
百年人道,嘉行不辍
牛惠霖、牛惠生兄弟,嘉定镇人,都担任过上海红十字会总医院院长。他们的父亲牛尚周,是清政府派出首批留美幼童之一,少年时代的理想曾经是当一个为病人祛病除痛的医生,但最终没有成功,但是在他的两个儿子身上实现了。
牛惠霖(1889—1937) 、牛惠生 (1892-1937)
兄弟俩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牛惠霖生于1889年,牛惠生小他三岁。兄弟俩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哥哥在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弟弟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回国后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先后聘任为上海红十字会总医院院长。兄弟俩医术高超,哥哥在腹部外科手术方面尤为口碑载道,弟弟则骨科见长,主持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工作。
牛惠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曾为军队抢救、护理、治疗伤病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同国际红十字会有了接触和合作,对红十字的理念有了较深入的了解。1918年与朱吟江、沈信卿、项如松、王引才等一起加入万国红十字会,1920年任中国红十字会徐家汇医院院长,1922年当选中国红十字会常议员。在1923年山东临城劫车案、日本关东大地震,1924年齐卢之战、1932年淞沪抗战时,都曾担任救护队总队长亲身参与现场救治。尤其日本关东地震,不仅日夜无间地抢救灾民,许多昂贵的药品,还是他自己出资捐助的。日方对他极为感激,邀请他加入日本红十字会,并授予他日本红十字会纪念勋章。他曾在1927年主刀,为南昌起义中负伤的陈赓将军实施手术,保住了陈赓的左腿。
牛惠生1918年回国,主持北京协和医院骨科。1920年,返沪开业行医,兼任西门妇孺医院、苏州博习医院、杭州广济医院骨科医师。后任上海红十字会医院总办、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外科主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部及沪江女医学院教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医监理委员会委员长,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山医院名誉院长等职。1930年,被推选为中华医学会第八届会长。
“一·二八”战争期间,牛氏兄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积极组织救护工作,救治大批伤病员。1936年,在杭州广济医院创办残废儿童院,专门收治无家可归的残废儿童。牛氏兄弟对病人不分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对挣扎在底层的民众尤为同情,遇到这类病人,一般只收二角挂号费,有时连这二角钱也免收,甚至还免费送药。如果知道病人住得远,他们便出钱叫了黄包车送病人回家。他们还曾捐资创办慈惠养老院,收容贫苦老人,做了许多善事。
牛氏兄弟的母亲倪氏与“宋氏三姐妹”的母亲是亲姐妹。但他们不囿于党派之争,只要是病人,就必倾尽心力为之治疗。他们为国共两党中的许多重要人物都做过精心治疗。
长期的高强度工作,积劳成疾,牛氏兄弟都死于1937年,那是一个充满忧患的年代。那一年,牛惠霖49岁,牛惠生年仅46岁。
牛惠霖结婚照
编辑: 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