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熙熙攘攘的车站到热闹喜庆的家乡,
从香气四溢的年夜饭到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吃
……
每一个场景、每一道菜肴,
都承载着关于春节的记忆。
节日期间,
让我们跟随小嘉特派记者的镜头,
去感受那份来自心底的温暖与幸福。
“豫”见年味:我在河南过大年
今年是我第一次回河南老家过年。从小在上海长大的我,对北方的年味充满好奇,而跨越千里的团圆,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
和上海全然不同的建筑,是我对河南老家的第一印象。家家户户大院门上都贴上了大红色的春联,迎接春节的到来。虽然听不懂亲人邻居们的方言,但他们的表情里满是对我们的欢迎,从没见过面的邻居小妹妹还给我送来了喜庆的新年小挂饰。
说到红火,那不得不提奶奶家的柴火灶,这是奶奶家只有过年才有的仪式感。奶奶告诉我,柴火灶蒸出来的馒头白白胖胖,特别香。在这里,大家管馒头叫“馍”,我还学会了一个新词叫“溜馍”,就是加热馒头的意思。而馒头们的形状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有金鱼、刺猬、枣花……正当我大夸奶奶手艺高超的时候,奶奶笑呵呵地说道:“我们从小就开始学做面食啦,这些都是日常的做法哦!”我一边听着,一边抚摸着手里胖胖的“小金鱼”,心里满是佩服。
我还跟着姑姑学会了包饺子,看着姑姑熟练地把面团变成了一张张圆圆的饺子皮,我的眼睛完全追不上姑姑擀皮的速度。带有“福饺”(一盘饺子里只有一个包了硬币的饺子)的那份饺子,是除夕晚上零点的时候吃的,因为“饺子” 谐音“交子”。在姑姑的助攻下,我吃到了那个幸运的“福饺”。开心!
爷爷和我说:“我们林州的孩子,一定要去看看红旗渠,不管到哪,一定要记得我们的红旗渠精神!”大年初一,爸爸妈妈就带我去了红旗渠。红旗渠纪念馆里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事迹,每一张照片,每一件实物,都承载着先辈们的热血与梦想。“山硬硬不过决心,困难吓不倒英雄,任你山高石头硬,铁山也要钻个洞。”每一个棱角分明的字,刻画着林州儿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豫”见年味,在这里,我深切地感受着来自千里之外亲人们的浓浓爱意,我因林州人的后代而自豪……
通讯员:李若钦、管嘉楠
编辑:倪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