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餐桌上,总少不了一碗圆润饱满的团子,而钱丽娟家的粢毛团子,更在绵密香甜外裹着别样的巧思。每年正月十五,马陆镇立新村村民钱丽娟都会做上一大笼粢毛团子,这份传统手艺在蒸汽氤氲中延续着温情。
制作粢毛团子需提前备料。制作前一晚,钱丽娟先将圆糯米浸入水中。“这米得喝饱水,蒸出来才弹牙。”钱丽娟介绍道。泡发好的糯米粒圆鼓鼓泛着玉色,挨挨挤挤像撒了一盘珍珠。做粢毛团子最关键的当属和面——将热水冲入磨好的糯米粉,搅成透亮的浆糊。“这样和的面更有韧劲,天冷也不会开裂,哪怕过夜也不要紧。”她边说边在面盆中用掌心反复揉压面团,直到面团柔软光润,盆壁刮得不沾粉粒。
传统的粢毛团子分咸口和甜口,钱丽娟熟练地拽出一个个大小正好的剂子,搓圆后用大拇指旋转着捏出深深的凹陷。钱丽娟用筷子挑出分量适当的鲜肉塞进面团,随后双手合拢边转边收,指腹推着面皮向上攀援,一颗浑圆的咸汤圆便完成了。椭圆形的则是孙辈们爱吃的甜口——用自家剁碎调制的枣泥馅搭配猪油。
一颗颗白团子被投进提前备好的生糯米粒中,团子一滚,便粘上了湿润的糯米粒。手腕轻抖间,裹着生糯米的团子在筐子中跳起了舞。白玉般的糯米粒沾满了圆子,看上去宛如一只只白嫩嫩的小刺猬。“做粢毛团子最有趣的就是这一步,我小时候就爱跟着一起做。”钱丽娟看着帮忙裹糯米粒的曾孙女,不禁回忆起了过去的自己也是这么跟着祖辈裹汤圆。暖意融融的厨房里满是跨越时空的温馨与快乐。
蒸笼的时间火候最是讲究,钱丽娟将一屉屉的粢毛团子摆上提前烧开水的蒸锅,“蒸10分钟就要掐着点拿出来,时间短了会夹生,久了会瘫成饼。”钱丽娟说。雾气蒸腾中,钱丽娟揭开蒸笼。一只只“小雪球”冒着热气,糯米粒颗颗绽成晶莹的冰花点缀其上,在冬日中显得极为诱人。
咬开糯韧的外衣,满满的馅料让人一口满足,蒸软的糯米粒在齿间增添了一份别样的口感。这碗粢毛团子中满是家人团圆的幸福与温情,成为钱丽娟一家每年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传统与期待。
作者:通讯员姜天悦
编辑:陈睿颖(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