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远香湖的湖面薄雾轻纱,马陆镇石冈片区居民周建清已经背着近30斤重的器材,蹲守在湖边。他小心翼翼地架好三脚架,调好相机的角度,设置好光圈、感光度等参数,静静地观察着取景器的画面。时间仿佛静止,只有他沉稳的呼吸声……
远处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周建清屏气凝神,将相机对准声源方向。“这是一只小鸊鷉(pìtī)。”周建清的手指轻轻搭在快门上,等待最佳时机。突然,鸟儿振翅欲飞,他迅速按下快门,连拍模式下相机发出急促的“咔咔”声。取景框里,晨光勾勒出鸟儿舒展的羽翼,水珠在空中划出晶莹的弧线。“这张最满意!”周建清翻看着相机里的照片,眼里闪着光,“你看这姿态、这光影,活脱脱就是一幅油墨画。”
每逢节假日,周建清都会雷打不动地带上相机,奔赴各地拍摄各种鸟类。如今,他拍摄的鸟类照片已多达上万张。他与摄影的缘分,始于1995年参加工作之时,那时他主要负责工厂的宣传工作。他说:“那个年代用的还是胶卷相机,买胶卷和洗胶卷的费用都不低,而且拍照就像开盲盒,完全不知道拍出来的效果如何,所以每次按快门都得反复斟酌。不过,也正是那段经历,为我的摄影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起初我特别喜欢拍小朋友,因为他们的神情和动作天真自然。直到2023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只鸟儿在枝头婉转啼鸣,它那灵动的身姿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从此各种鸟儿就成了镜头主角。”周建清说。
为了挑选到最适合拍鸟的专业长焦镜头,周建清花费大量时间,反复对比不同镜头的参数和成像效果。除了精心准备摄影器材,他还观看各类鸟类纪录片,查阅资料,对于鸟儿的迁徙路线、偏爱的栖息环境,以及独特的生活习性,他都努力钻研,力求做到了如指掌。
周建清还会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下每种鸟儿的特点,例如:翠鸟通常喜欢栖息在河边的树枝上,静静地等待着水中鱼儿的出现;小䴙䴘多栖息于环境偏僻、水质清澈且食物丰富的地方,主要以鱼类为食,也会吃水生无脊椎动物、蛙类、浮游植物等。这些丰富的知识储备,帮助他拍出了不少优秀作品。
在他那上万张照片中,不乏许多得意之作。每当提及这些照片,他如数家珍、兴致勃勃地讲述着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为了拍摄白鹭捕食的精彩瞬间,我整整守候了4个小时。当白鹭如离弦之箭般猛地扎入水中,水花四溅,再飞起时,嘴里已叼着一条泥鳅,就在那千钧一发之际,我果断按下快门,才有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周建清坦言,虽然拍摄了众多鸟类照片,但对于翠鸟的拍摄,他始终不甚满意。“翠鸟潜入水中的瞬间速度可高达100公里/小时,往往我还没反应过来,它就已经衔着鱼儿飞走了,相机很难捕捉到它最精彩的瞬间。”
在近两年的拍摄时光里,周建清的足迹遍布嘉定及上海周边鸟类较为聚集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他惊喜地发现,生态环境正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河水越来越清澈,郁郁葱葱的水草和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为鸟儿们提供了更多的栖息之所,越来越多的鸟儿在此筑巢、繁衍。
同时,周建清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拍摄的鸟儿照片,每张照片都配上生动的文字描述,详细讲述自己在拍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内心感受。他回忆起曾经遇到一只名为“戴胜”的鸟,当时它的嘴上被套上了一个塑料壳,他与同伴想尽办法想要解救它,可它十分警觉,始终没能成功。后来他们发现塑料壳似乎并不影响它进食,便暂时搁置了解救计划。“我希望通过这些照片,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唤醒大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他满怀期望地说道。
作者:通讯员 胡铭,编辑:陈睿颖(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