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是新时代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破题之钥”,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坚持党建引领,实行专项行动,是着力破解物业治理“老大难”问题的有力举措。4月底,全区召开了嘉定区党建引领小区治理专项行动推进会,下发了《嘉定区关于开展2025年度党建引领小区治理专项行动方案》,拟通过建组织和建机制同推、党建引领和行业管理联手、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并重等举措,全方位加强党对小区治理的领导,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社区善治的生动图景。6月27日起,区委宣传部、区融媒体中心推出“我家事·大‘嘉’办”系列报道,蹲点报道部分街镇、小区的经验做法。
在嘉北社区城市华庭小区,提到张守都,居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有他在,我们放心!”这位从公安战线退休的老党员民警,把“退休不褪色”的誓言刻在心里,把“干一行,爱一行”的责任扛在肩上,化身社区治理的“主心骨”,凭借在公安系统的多年工作经验,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将那份在警队中锤炼出的责任感与执行力,稳稳接续到社区治理中。
把责任写进每一件小事
每天早上七点左右,张守都会走进熟悉的小区。电动车有没有乱停放、电表箱是否有乱贴广告、公共区域有无杂物堆放……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是他每天雷打不动的“必修课”。
“看得见的问题要及时解决,看不见的隐患更要提前防范。”张守都说,“社区工作都是细活,一块松动的地砖、一个坏掉的灯泡,背后都有可能是安全隐患。”
正是这种“眼里有活、心中有责”的工作态度,让他在居民中积累了口碑,也让他在业委会改选面临人选难题时,毫不犹豫站了出来。“我是党员,又有群众工作经验,这个时候不出来,谁来干?”张守都说。
就这样,他放弃了原本可以安享的退休生活,挑起了这副“出力不讨好”的担子。担子虽重,但他却从未退缩。作为业委会主任,张守都不仅主动担当“当家人”的角色,还凭借多年基层经验与细致谋划,推动小区治理步入正轨。
“张主任是那种说干就干、干就干实的人。”业委会成员李阿姨说,“无论是组织会议、协调多方关系,还是深入走访居民、推动各项事务落实,他都一丝不苟、脚踏实地,是我们的主心骨。”
在他的带领下,小区维修基金实现稳步增值,从800多万元提升至1000多万元,为公共设施的维护与更新提供了坚实保障。路面修复、电梯翻新、绿化补种……一项项民生“小工程”背后,是他对资金使用精打细算的“老会计”精神。
带着大家一起把事做实
担任业委会主任以来,张守都始终坚持“眼睛盯在问题上,脚步踩在实地上”。在推进地面增设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安装高空抛物摄像头、梯控系统等小区重点项目时,他冲在一线,带领大家把事做成、做好。
“那段时间他几乎天天出现在我们单元门口。”居民张阿姨回忆道,“拿着规划图、预算表,一个个上门解释,谁有疑问他都耐心回应,从不敷衍,久而久之大家就理解了。”
在张守都看来,社区治理不只是“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做”,以及“和谁一起做”。他常说,谈到社区治理,总绕不开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这“三驾马车”,但光靠这三方还不够,治理的真正力量,来自每一位居民的主动参与。
在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初期,张守都就提出成立“垃圾分类志愿小队”,形成垃圾分类自律自管机制,发动党员、热心居民、楼组长轮流值守。每天傍晚,垃圾投放点总有人“站岗”,或是温声提醒分类,或是默默帮忙处理遗漏,成为一道特别的“社区风景线”。
这些年,小区的分类环境越来越好,但张守都却没有一刻松懈。除了日常引导,他还主动走访调研,倾听居民意见,提出在投放点增设洗手台、水龙头的建议,解决居民“投完湿垃圾没地方洗手”的困扰。
这一细节改进虽小,却换来了居民的广泛认可,居民参与度明显提高,乱投现象有所减少。“垃圾分类不是临时任务,是一项需要持续运营的‘社区工程’。把群众的不满拦在最初一刻,是我们社区治理的底线。”张守都说。
如今,小区集中充电区布局整齐、使用便捷,飞线充电等现象已较少看见,垃圾分类投放点也井然有序,整个小区焕然一新,这一切,都离不开张守都的坚定担当。业委会工作看似简单,实则烦琐复杂,既耗费大量时间,还常面对居民的质疑与抱怨。但张守都始终坚信“打铁必须自身硬”,用实际行动履行职责,成为城市华庭小区名副其实的“贴心人”和“主心骨”。
撰稿:戴懿昕
编辑:袁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