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型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区深化“三个融合”治理服务格局建设的关键一环,也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治理共同体的重要举措。近期,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嘉融媒推出“融合在行动”专栏,全面展现“融合型服务”的新作为、新成效,让多样资源在家门口集聚,让多元服务更可感可及。
第十二期
烈日炎炎,快递小哥带着刚出炉的餐品沿着菊园彩虹桥,送至东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我嘉·邻里中心的前台志愿者处,小歇后问:“今天理发的师傅下班了吗?”中心的陈阿姨探出头来:“小伙子,来,我帮你剪!除了理发呀,我们这里还有零拷洗衣液、配钥匙、缝衣洗衣等,以空间换取各类便民服务,平时有需要的话可以来。”话音刚落,隔壁科创屋传来一阵掌声——宣讲员正在向老年人科普防诈知识;转角的社区宝宝屋里,2岁半的朵朵摇摇晃晃扑向妈妈,小手里还攥着刚做好的手工太阳花……
这一幕幕,正是菊园新区“融合型服务”融入日常生活的生动注脚。作为嘉定区“三个融合”城市共同体发展的关键实践,菊园新区以“服务集成、资源融合、人心凝聚”为抓手,将党群服务中心、我嘉·邻里中心打造成“全龄友好”的生活港湾,以“科技+”特色品牌激活创新动能,更让“有温度的服务”转化为“有共鸣的治理”,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在烟火与星辰间,画出了最大“同心圆”。目前,菊园新区东部社区多点型党群服务中心、我嘉·邻里中心以及六里村乡村型党群服务中心、我嘉·邻里中心已投入运营,未来,还将新增城北大居、双坪路、树屏路党群服务中心、我嘉·邻里中心。
服务“嵌入”生活轨迹:
老有暖、青有伴、幼有乐
幸福触手可及
饭点时刻,我嘉餐厅飘着浓郁的扎肉香。家住附近的孙阿姨暑假天天带着孙子早早来“报到”,“德浪额饭,卖相好、米道嗲、切了挨放心!”孙阿姨正绘声绘色地跟老姐妹聊起。阿姨口中的我嘉餐厅,是党群服务中心、我嘉·邻里中心的“民生刚需”。这里每天提供普惠餐品,餐厅还根据24节气调整特色菜单,例如立春的韭菜春笋炒目鱼、立夏的小米鱼肚羹,到秋至的秋汤、以及冬至的鲜肉豆腐蒸馄饨等,还不定期设立MIND饮食窗口,以三色糙米、五谷杂粮、全麦、奇亚籽等原料制作美食,让科学膳食促进认知健康。
午后,共享客厅传来烘焙的阵阵甜香。对周边园区、企业等青年白领、单位职工来说,党群服务中心、我嘉·邻里中心还是他们的“第二客厅”,既可供商务洽谈、公司团建、文化活动,又能在下班后直奔市民健身驿站解压、或是抢一堂成校的高雅艺术课程陶冶情操、亦或者学一门烘焙、插花、朗诵等提升修养,去去班味儿。
傍晚,邻里集市跃动文创音符。“妈妈,今天我表现怎么样?”10岁的居民果果和她的妈妈化身邻里集市、我嘉SHOW舞台的亲子主持人,这场由社区达人全程策划组织、舞台主持、舞台表演和志愿服务的邻里集市,展现了草根魅力,激发了全新的邻里活力。两年来,共开展“邻里一家亲,向美共奋进”“遇见·时光 夏日嘉年华”“杏林国潮·邻里汇”中医主题集市、邻里集市进园区等32场活动,惠及2.8万人次。
“科技+”赋能特色服务:
从“企业需求单”到“人才生态圈”
激活创新动能
在菊园新区,“融合型服务”不仅有“烟火气”,更有“科技范”。作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核心功能区,“嘉定科创核”主阵地,菊园新区聚集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5家国家级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科创人才云集。如何让“科技因子”与“服务基因”深度融合?菊园新区给出的答案是:打造“融核服务·科创嘉”融合品牌,用“全链条服务”为科创企业和人才“解难题、搭平台、聚人心”。
菊园新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我嘉·邻里中心,打造“科创邻里汇”融“核”服务阵地,组建融“核”服务联盟10大服务团组。比如,重点推出专项创新券政策,用于扶持专利导航、专利评估、专利培育等8大领域的企业,以缓解科创企业在资金上的压力。夏女士所在企业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她表示:“对于我们这样规模不大的企业来说,这项服务无疑是雪中送炭,在创新发展阶段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这只是众多融合型服务的内容之一,菊园新区还锁定“职业发展赋能”与“社区公共服务升级”两大核心需求,发布《科创融“核”服务人才需求白皮书》,推出“人才成长导师计划”“国际社区服务包”等定制化项目,实现服务供给与人才需求精准匹配。
如果说“硬服务”解决的是企业痛点,那么“软文化”则温暖了人才心坎。“唐僧取经历经八十一难,我周仁不怕经历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难!”科学大师多媒体舞台剧《循光逐梦》在菊园新区党群服务中心、我嘉·邻里中心上演,像这样弘扬科学家精神、实现精神文明与科技创新“双向奔赴”的宣讲活动经常是座无虚席,备受居民喜爱。除了“科学家精神宣讲”,菊园新区还打造了“院地科技艺术”“邻+科学院”等品牌,以及科学家合唱团、科技创新论坛等等。在一场“玩光”的“邻+科学院”科普活动上,孩子们跟着工程师做“三棱镜分光实验”揭示光的散射原理;亲子实验室里,程序员爸爸教孩子编程,妈妈用3D打印做手工,一场活动下来,不少家庭从“邻居”变成了“科研伙伴”。
服务“聚力”更“聚心”:
从“邻门相照”到“共治共享”
绘就治理同心圆
以党群服务中心、我嘉·邻里中心为枢纽,菊园新区全面打通融合服务网络,将服务资源、力量下沉至村居。周四下午,菊园新区锡剧团正在六里党群服务中心、我嘉·邻里中心上演《六里桥》,村民老肖伯伯和隔壁村前来看戏的王师傅唠起嗑:“哟,今朝侬啊来啦?”就在这老友间的问候中,促成了后来每月两次的戏曲沙龙,原来是老肖伯伯带着乡村老人组建了一支戏曲队伍,定期为村民送上“文化”食粮。借助“熟人社会”优势,六里村党群服务中心、我嘉·邻里中心让老熟人、老大人成为服务的“主力军”。
“融合型服务”的终极目标,是让居民从“被服务者”变为“服务者”。近年来,菊园新区通过“治惠菊园 我来‘社’计”自治平台,培育出“橘梦自治团队”“帮邦妈妈团”“议汇堂老管家”等200余支自治队伍,让“小事不出楼组、大事不出社区”成为常态。例如,在宝菊社区,一条连接中心广场的蜿蜒小路,因年久失修、安全隐患如影随形而引发矛盾。社区党组织牵头成立“幸福小路”自治项目,组织居民代表、自治团队、志愿者团队召开12次协商会,并邀请共建单位工艺美院参与,最终通过“邻里设计师”大赛,你一个想法、我一个主意、我们一套方案,逐步完成幸福小路的设计落地。居民们笑说:“小路作为每天生活的必经之路,现在无论是晨练还是傍晚散步,每次走在路上,心情都特别好!”
更温暖的是,这种“共建共享”正从社区延伸到城市。在“信连心”服务驿站,外卖骑手老张成了“流动议事员”——他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收集到“某路口路灯太暗”“快递柜取件排队久”等问题,随手拍给社区。“平时送单久坐,练完感觉肩颈轻松多了!”刚参加完“新蜂”骑手夜校八段锦课程的外卖小哥小李表示。这是菊园新区关爱新业态群体的创新实践,采用“线下授课+线上直播”双轨模式,开设小哥夜校,课程时间灵活适配骑手作息,助力新就业群体从“城市过客”变为“社区主人”,实现对各类新兴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精准关怀与全面覆盖。
从清晨的我嘉餐厅到深夜健身驿站的灯光,从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到社区的幸福小路,菊园新区的“融合型服务”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资源在“家门口”集聚,让服务在“心坎上”落地,更让“共建共治共享”的种子在每一位居民心中生根发芽。城市治理的温度,不在宏大的规划里,而在居民的一颦一笑中。未来,菊园新区将继续深化“融合型服务”体系建设,让“科技”与“人文”更交融、“需求”与“供给”更匹配、“个体”与“社区”更紧密,真正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尖上”,让每个生活在菊园新区的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END-

编辑: 沈天姣
来源:上海嘉定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