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阿姨,你怎么没来签约啊?我们来家里给您讲讲政策吧?”
“哎呀,让你们跑一趟多不好意思,还是我们自己来吧!”
昨天(11月3日)17点多,安亭镇黄渡“城中村”改造项目12组工作人员在清理签约材料时发现,此前约好来现场沟通的罗阿姨,却迟迟没露面。工作人员拿上政策材料,一边往罗阿姨家赶,一边打电话,这才出现了之前的那段对话。
晚上8点多,罗阿姨一家匆匆赶到签约点。工作人员立刻为他们逐项拆解政策、算清明细。彻底打消顾虑后,罗阿姨一家在安置方案上郑重签下名字。至此,黄渡“城中村”改造项目(北区)首轮签约率完成过半。
自10月31日签约启动以来,12个推进小组始终把居民需求放在首位,用“一户一策”的细致化解顾虑。而这次“双向奔赴”的沟通,正是团队“主动找问题、靠前解难题”的缩影。签约率能顺利过半,一方面源于工作人员事事落地的细心与主动靠前的热心,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村民对改造工作的理解与拥护。
工作人员的细心,藏在对居民需求的“时时惦记”里。此前一晚,村民王先生和妻子来到签约点咨询,沟通中无意间说到当天是他56岁生日,这句话被一旁的工作人员默默记下,一个暖心惊喜立即筹备起来——工作人员一边仔细向夫妻俩解释政策细节,一边悄悄买来生日蛋糕。当蛋糕端上桌,在大家的生日祝福里,夫妻俩没再多犹豫,很快便敲定方案完成签约。
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则体现在对改造大局的“主动配合”中。征收工作组负责人王承来举例说,当初拿到某户村民的资料时,大家心里都犯嘀咕,“这户村民刚花了大价钱完成精装修,按常理来说,大概率会对签约有所顾虑,甚至可能成为‘攻坚难点’。可他却在约好的时间上门,沟通中一句没提装修投入的损失,很快就完成了签约。”
像这样的故事在签约过程中并非个例: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讲解政策,帮忙碌的居民协调签约时间,居民主动配合评估、提前整理材料。正是工作人员的“细心”与村民的“拥护”形成合力,才让越来越多家庭从“犹豫观望”转向“主动签约”。
截至目前,安亭镇黄渡“城中村”改造项目6间签约室高效运转,现房、期房、房票等多元方案精准适配超半数家庭。目前,共有23户居民选择了房票方案。接下来,项目组将继续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把每一份细致落到实处,加速改造地块的焕新,让更多居民早日住进心仪的新家。

作者: 通讯员刘一剑
编辑: 黄骊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