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至9日,舞剧《天工开物》在上海保利大剧院上演,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精神的双重盛宴。
舞剧以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为创作灵感,以“赶考”“著书”“山河”等篇章为线索,用舞蹈讲述“大明理工男”宋应星6次科考落榜后,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工艺的“硬核”人生。
11月7日晚上,距离演出开始还有1小时,已有观众陆续来到剧场。观众石女士已经10次观看这部作品,她说:“每一次看,都会被宋应星的执着深深打动,演员的演绎也仿佛为角色注入了灵魂。”
不少观众感慨,欣赏《天工开物》如同步入一轴鲜活的历史长卷。为还原一个真实而诗意的明代世界,创作团队在舞美、服装与音乐方面下足功夫。舞美设计汲取了大量历史资料,提炼出“大、巧、简”的美学风格,并以原书中的白描绣像插图贯穿全场。
服装设计则融合了明代中晚期的服饰特征,并依据角色身份进行舞剧化再造。譬如农夫与工匠的服饰纹样,灵感来源于江西万年出土的陶器图案。音乐部分同样匠心独运。创作以丝竹之音为基调,辅以笙、箫、钟等打击乐器,更特别采集了打铁的铿锵、稻浪的轻响、劳动号子的激昂等原始劳作声音,将其编织成韵律,让观众仿佛置身于400多年前那片充满烟火气的人间山河。
青年宋应星和老年宋应星的互动、宋应星和挚友涂绍煃的同台……这些舞剧当中亮眼的一幕幕场景,串联起了一整部舞剧。饰演涂绍这一角色的演员胡适,在舞台上以轻盈灵动的身段,给不少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精准捕捉人物的少年气韵,我在动作设计上刻意融入了轻、快、灵动的特质。希望通过我的演绎,能够展现出那个时代读书人特有的蓬勃精神与赤子情怀。”胡适说。
舞剧《天工开物》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与历史、与先贤的深度对话。它让明代的艺术美学、音乐韵律与舞蹈语汇交织共生,更让今人得以穿越时空,真切感受到古人那种投身实学、科技报国的执着信念,以及那份超越个人得失、心怀家国的深沉力量。
作者:彭晓妍
编辑:沈天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