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竹刻这门兴起于明代中期的传统技艺,至今已流传400余年,历史上出现了众多竹刻大家,涌现了大量的竹刻精品,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现如今在民间喜欢它、钻研它的人依旧有许多。就在徐行镇的和桥村隐匿着两位竹刻高手,一位是季宅组的丁藜良,一位是徐埝组的张旦秋。二者的竹刻风格不同,丁黎良以嘉定传统竹刻为主,多为薄地阳刻、阴刻、雕漏等;张旦秋以浅微雕、留青为主。观丁黎良的作品遒劲有力,大开大合的金石气,张旦秋的作品则有着小家碧玉似的细腻。他们说儿时对于竹刻的喜欢,延续成为他们毕生的追求。
在2010年世博会的上海活动周,丁黎良受邀至宝钢大舞台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代表嘉定展示嘉定竹刻技艺,期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俞正声亲临现场观摩,并上前对其亲切慰问,称赞他的竹刻技艺。初入老丁的竹刻工作室,一张老旧的工作台,几把刻刀,些许未完工的竹胚,还有堆在屋子角落里落了灰的竹刻与竹胚,并没有发现太多与竹刻有关的物件,直到打开他工作室柜子,上百件各式的竹刻作品才映入眼帘,有臂搁,有笔筒、有装饰品,琳琅满目。几十年来老丁一共雕刻了几百件作品,从山水、书法到花鸟鱼虫一样不落,逐一收录在他名下。柜子里的作品,他时不时会拿出来把玩一番,也愿与人分享,讲述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 。为了获得竹刻的灵感,老丁时常到博物馆中揣摩古人的竹刻作品,他说与之神交已久的古人是竹刻大家吴之番,他的作品多数是模仿他的风格而形成。
说着他便拿出了一个笔筒,笔筒名为清风,是他耗时半年之久的得意之作,几乎融汇了他所有技法。该笔筒以郑板桥的竹为蓝本,竹叶、竹枝布满整个笔筒,线条栩栩如生,叶路支脉层次分明,清晰可见,刀刻得很深,细微之处,都是用小刀细扣而成,有些部位的竹片已被刻漏。
年轻时,老丁在河道上撑船,闲来无事就坐在船头琢磨竹刻。80年代初,嘉定县工艺品公司成立竹刻小组,老丁被顺利招入,至此他与竹刻的缘分便正式尘埃落定。
“竹刻是会上瘾的”,以前拿着刻刀一坐下就是十几小时,除了吃饭睡觉,一心全在竹刻上,所以出了卧室就是老丁的工作室。年逾古稀的老丁体力上早已不及往昔。可一旦拿起刻刀,全神贯注的劲头,总让旁人肃然起敬。刻刀在老丁的手中,浅浅划起竹屑,竹屑卷着花向前翻滚,刀与竹的摩擦声若即若离,用手指一抹,沟沟壑壑便组成了玲珑图案。
与老丁家相隔不远是张旦秋的家,他比老丁年长一岁,他对竹刻的兴趣源于儿时姑妈家的一个竹刻笔筒。用他的话来说,看到的第一眼便情不自禁爱上了,以后就不断寻找与竹刻有关的事、物,这应该是冥冥中的安排吧。
老张年轻时曾是是企业的文字刻版工人,精通模仿,对于书法、绘画有一定造诣,而他又将这些知识与技艺灵活地运用到了竹刻上。工作室里,老张当场展示了他的竹刻技艺,用毛笔在竹胚上勾勒了一幅山水,横握竹刀,刀意沿着笔意划过,每个线条都是一蹴而就,虽然只展示了寥寥数刀,却是管中见豹可见一斑。老张所用的刻刀与老丁的一样,是普通的白钢刀,通常一二把就能完成所有的竹刻项目,除非所刻作品繁复至极,才会用到五六把,这可能就是古人所言的“大道至简 大巧若拙 大匠无工”。
老张最为擅长是的浅微雕、留青,在他的作品中大件的竹刻不多,多是些小物件:牙签筒、小配饰、小笔筒……但却小得可爱,小得精致。一幅《富春山居图》竹刻作品是老张的得意之作,在他的竹刻作品中当属难得的大件 ,整个竹刻作品由七块竹板组成,长约2米,完全按照《富春山居图》仿刻,原图中的各细枝末节,也都一一呈现,几乎分毫不差。作品自1988年起刻至2000年,目前只差一块竹刻未完成,老张打算在这几年中将最后一块填补完整,他说这幅作品正好见证了自己这些年来的竹刻技艺与风格。
除了浅微雕,留青的竹刻作品外,老张也不乏其他类型的佳作,一对竹黄雕镇尺难得一见,竹的表皮称为青,内瓤称黄,要刻竹黄雕必先取“竹黄”,然后贴平,单此过程就并非易事,比之普通的竹刻要难上许多。
对于竹刻老张也有着自己的思考,以刀代笔,以书法刻竹,是嘉定竹刻的主要特点和传统技艺,老张说竹刻的源头在书法与绘画之中,竹刻只是两者立体的呈现。因此在他的工作室里藏着一整墙的中国书法绘画书籍,他说钻研书画就是在钻研竹刻。
尽管丁黎良与张旦秋两人作品间有着诸多不同,可对竹刻孜孜不倦地追求却是殊途同归,用自己的竹刻人生诠释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来源:《嘉定报》 通讯员 闵慧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