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喝过的喜酒……

来源:上海嘉定 日期:2019年10月8日 14:14:15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不同年代的酒席饮食反映了不同时期百姓生活水平的变化。这些马陆市民分享了他们办喜事的场景,一起来看看吧。

1960年代

陆家社区的退休教师封仲康回忆,自己在1961年结婚时,正处于困难时期,平时吃麦片、大头菜当粮食。当时买不到鱼,就用大头菜做成鱼的样子,放在油里炸一下,当成一条鱼,摆上桌子。

fc67c46d592648b1b7d809484d30dbf1.jpg

封仲康和妻子在2000年左右拍摄的金婚纪念照

顾秀勤和丈夫在1967年结婚,她回忆道:“当时我们摆了十几桌酒席,大荤有蹄髈和全鱼,另外还有一份冷菜拼盘。那时候没有点心和水果。我们买肉是到食品站,买鱼则到水产门市部。当初酒席的菜色里有炒腰子,就算很不错了。”

64a0f79455ee4768842392d3a402e82b.jpg

顾秀勤和丈夫的结婚照


1980年代

陈白龙来自立新村,1985年,他迈入了婚姻的殿堂。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筹备酒席的食材,要凭肉票和粮票购买,为了备足食材,亲戚朋友都省下票证给他办酒席用。

那时,他特地坐公交车到十六铺的市场买肉,“以前办酒席要蹄髈、走油肉、什锦盘,皮蛋都不多见呢。”


84af684f7e434d2f94764263a9774d08.jpg

陈白龙的这张结婚照拍摄于嘉定的塔前照相馆


1990年代

f7aac994f4a74ba481af0a0789396639.jpg

1992年,仓场村沈清华结婚时和家人留影

“结婚要喜庆。”沈清华结婚时,特地到州桥老街盘了头发,穿了大红的衣服。她说,乡下办喜事,大家就要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当时办酒席用的场地、桌子、凳子等是向村里每家每户借来的。遇到办酒席,都是大家互相帮助来完成的。

b402c53098db40669294f0bd11fcca20.jpg

1992年,大宏村的陈晓君和父母在亲戚家参加周岁宴

陈晓君说:“以前喝喜酒的时候,菜不多的,现在各种各样的菜品都有。”

d71cc13e6dad4e97a333f1a5ed933f0b.jpg

1996年,陈晓君参加太太(奶奶的母亲)的寿宴


2000年代

c85941cc229b4abb82638fb7eb9bc7ef.jpg

2000年,陆家社区唐幼凤的结婚照

唐幼凤的孩子今年十七岁了。唐幼凤结婚时,还没有社区餐厅,也不流行婚庆仪式。大家办酒席,需要村里的乡亲一起帮忙,酒席都摆在邻居家里,使用的是借来的八仙桌和碗筷,也没有大龙虾、鲍鱼这类海鲜。


2010年代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喜宴上的菜色越来越丰盛。 

2016年,封仲康孙子的结婚酒席办在育苑餐厅。酒席上有大龙虾、大海参、大闸蟹、鳕鱼、海蟹等河鲜海鲜。

78203b175d2144b1a12458fa298bbd12.jpg

封仲康喝喜酒时的照片

大宏村的倪诗蓓感到,现在年轻人的婚宴更个性化。2018年,她的朋友结婚,作为伴娘,她全程参与了整场婚礼。这是她参加过的最花心思的一场婚礼,新郎新娘为此筹备了一年。 

婚宴内容非常丰富,在仪式上,新郎新娘向宾客讲述了相识相知的过程,还设计了游戏环节,很有趣味性。

酒席的菜色方面,有大龙虾、鳕鱼、蹄髈等等,而且每道菜都起了个吉祥如意的名字,如“金玉满堂”“和和美美”“早生贵子”等。

倪诗蓓参加的婚宴照片

喜宴的变化,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祝福祖国更加繁荣富强、百姓生活越来越美满!


来源:马陆城事,编辑:王丽慧

分享到: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