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为耕稼之本。”我下乡插队时,机械化耕作尚未普及,耕田翻地全靠老黄牛。平日看农民犁田似乎简单,牛在前面犁,人扶着犁把跟在后面。殊不知,这也是项技术活。也正是在那时,我与犁田结下了一段难忘的缘分,至今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学犁田的情境——右肩挎着犁田工具,牵着牛到刚收完麦子的田头,将犁插入泥土,犁铧向前,牛置于犁前。当我把拖着两根牵引绳的牛轭套上牛颈时,它警惕地斜睨了我一眼,湿润的鼻息喷在我手背上。由于我动作生疏僵硬,牛似乎感到不舒服,猛地扬起头,尖锐的牛角擦着我的耳畔掠过,惊得我冷汗直冒。
开犁前,老农民告诉我,犁田时掌控牛前行的方向主要靠牛绳,不动绳就径直往前走,要偏向了就轻轻拉下牛绳;犁的深浅度,关键在于掌握犁铧的方向和扶犁把时手用力要均匀和谐。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开始犁田了,我左手攥着牛绳,右手死死抵住犁把,颤声吆喝了一句。牛缓缓迈开步子,拖着犁向前走去。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高低不平的泥块上,右手的犁把仿佛有了生命,不停地在我手中扭动挣扎。稍一往上,犁铧没有吃到土,成了空犁;稍一往下,犁铧往下钻,吃土越来越深。连牛都察觉到异样,停下脚步,回过头,一双眼睛满是疑惑。我憋红了脸,使出浑身力气将犁铧拔出来,重新调整后,又小心翼翼地吆牛前行。
到了田头,我把牛绳轻轻一拉,它就慢慢转过身来,让我提起犁掉头再往回犁。犁了几个来回,我气喘吁吁地看犁过的田,犁沟歪歪斜斜、深深浅浅,泥块大小不一、左翻右倒,不像老把式犁的那样深浅均匀。
后来又经过几次学习,我才基本上掌握了犁旱田的要领,但是犁水田还不行。如今,本地为数不多的农田都由机械操作了,牛也很少看到了。但是每到耕作时节,我总会回忆起当年学犁田的往事。
撰稿:汪卫平
编辑:刘静娴、黄骊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