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冈镇数字化无人农场的无人农机在田间精准作业,马陆葡萄主题公园里亲子家庭的笑声与果香交织......夏日的嘉定乡村,生机盎然,各种景象共同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农旅融合的生动图景。这幅图景的背后,是嘉定深植传统农业根基,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持续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培育新业态不懈努力的成果。一个充满活力的乡村发展新“引力场”正在嘉定加速形成,其“磁力”源于空间载体的焕新重生、创新人才的汇聚回归以及特色产业的集群发展。
空间重生:村里老资源的新觉醒
在徐行镇大石皮村万金产业园,荷叶连片的生态画卷中,“一大四小”主题馆崭新矗立。“一大四小”主题馆主要有5个场馆,其中最大的一栋建筑面积约2239平米。该项目已基本竣工,招商工作正在推进中。
这片曾孕育华东最大观赏鱼出口企业的土地正开启二次创业:产业园招商内容除“一大四小”主题馆外,还有“存量6000平米科研用房”和“园区160亩农地水域资源”两个部分。国家级出口示范基地的基因,叠加“一大四小”主题馆、6000平方米科研用房与160亩农地水域资源,构筑起“城北十里·锦鲤农创空间”的骨架。
“目前已有数家企业表达入驻意向,我们正通过政企联动、产业链招商等多元渠道吸引优质主体。”徐行镇大石皮村村委会副主任汤永波介绍,预计明年这些空间将呈现鲜活业态。项目以五块集体建设用地为核心载体,土地租金收益将直接为村集体带来收益。“我们将结合招商入驻方的运营,充分利用万金产业园区内的优质资源,进一步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在健全休闲农旅产业配套,打造集观赏鱼展销、休闲农旅、乡创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北十里·锦鲤农创空间。”汤永波说。
距离主题馆不远处的大石皮村平移集中居住项目现场,28栋别墅拔地而起。这里将与伏虎村一期项目44栋农宅共同绘就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式的沪派江南宜居田园,提升村民的居住体验。而与之毗邻的村民服务中心也已现雏形,这座多功能建筑内嵌的社区餐厅,最快今年底投用,届时既可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又能通过餐饮运营开辟村级财政新渠道。更令人惊喜的是,在辛家组一座改造后的老仓库里,非遗草编工作室正焕发新生。老艺人指尖翻飞间,麦秆化作精巧的蝈蝈笼与收纳筐,这项传统技艺在此重获传承基地。
乡村发展离不开坚实的空间载体。嘉定深挖存量资源,让闲置空间焕发新生。华亭镇双塘村的“农居花巷”探索着另一种活化路径:村委统一租赁闲置农宅,经第三方创意改造后变身为茶室、文创工作室等新业态载体。
漫步巷内,道路两旁错落有致的店铺构成了一道独特风景线,孕育着乡村经济新业态。
莳宜小院是今年新入驻的商户。小院的竹篱笆围起诗意空间——由闲置民宅蜕变的雅致小楼里,室内茶室氤氲馨香,露天庭院草木葱茏。
“目前已收购20户村民闲置房屋,完成改造12户,投入运营12户。”华亭镇双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晓燕表示,村集体租金收入实现了阶梯式增长,村集体及农户年租金收入稳步上升。原先村民的年租金收入大概在2万多元,项目回租后能提升到5万元以上。
支撑这场空间“重生”的,是嘉定系统性的土地盘活战略:通过全面梳理休闲农业用地需求,在严守土地政策红线前提下,创新运用存量建设用地减量、宅基地归并等模式,2020至2024年间将830.49亩腾挪出的土地精准注入乡村振兴项目。同时通过形成“腾笼换鸟”“飞地”“组团发展”“筑巢引凤”“国企帮扶”五种主要发展模式,持续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当老仓库变身文创基地、闲置农宅化作网红茶室、零散宅基地聚合为现代社区,嘉定用空间重构的实践诠释着“老资源新觉醒”的内涵。
产业共融: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当沉睡的空间被唤醒,更具挑战的命题随之而来:如何让新业态产生裂变效应?嘉定的答案写在多元的产业实践中——马陆镇“械谷”将农村集体经济嵌入高新技术产业链,精密仪器生产线旁流转着村集体分红;旺泾村“智慧飞治”项目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无人机在农田上空划出数字农业的航迹;而大石皮村与双塘村则共同聚焦农旅融合,让乡村旅游成为“点燃”乡村活力的导火索。
大石皮村的产业棋局远不止于一个产业园。除了万金观赏鱼,大石皮村还拥有申耕种源、沁友蔬果、缘菊菜园以及惠民嘉绿园等多个农业园区,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农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近年来,通过拓展延伸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大石皮村立足农业社企云集优势,开展采摘、观赏、垂钓、游乐等农旅活动。另外利用村民闲置农宅资源,引导村民建成农产品线上经济、乡村生活体验等乡居乡创项目,并利用农业园积极拓展农耕体验、亲子研学等,形成乡村经济增长新亮点。
“未来,我们将重点发展乡村农旅产业。计划整合辛家组周边的嘉绿基地与博击基地等资源,通过连片开发,形成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农旅融合发展模式。”汤永波表示,以“愉游石皮·云创田园”为主题,聚焦产业升级、公服配套完善与乡村生态优化三大重点,突出“农业+农旅+乡创”特色,全力将嘉定新城打造为都市现代农业实践区,构筑上海北部产业、人文、生态、城乡联动发展的新窗口。
而对于双塘村来说,发展乡村旅游方面更是有先天优势的。双塘村的浏岛生态风景区是上海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之一,也是嘉定区唯一的陆上鸟类保护基地,占地达370亩,种植有110多种树木。
除了拥有绿色的乡村自然肌理,双塘村还有协和高尔夫俱乐部、全进马术俱乐部、浏河少年儿童活动营地等丰富的文旅资源。区域内还保存有嘉定区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伏虎司祠、秦大成住宅及潜研堂三幢古建筑。
“我们通过举办市级市民运动会、农民丰收节、农事体验活动等,进一步探索农旅发展新途径,每年吸引约6万人次游客,带动就业岗位300个。”朱晓燕说,但单村资源终有边界,真正的突破在于区域协同。通过整合明星村联一村、毛桥村等各村资源和镇里的力量进行联动发展,才能让乡村旅游力量倍增。这也是华亭镇正着力探索的事情。
在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方面,嘉定持续发挥区内23个休闲农业点、马陆葡萄节、华亭哈密瓜采摘文化节、菊园樱桃文化节等特色文旅活动的带动作用,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布局,去年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今年,嘉定将持续强化宣传和点位内容建设,同时,结合现代耕作制度创新试点等,打造乡村“留量”密码,融合乡游、乡食、乡购、乡娱等,推动一三产融合发展。
人才归巢:新农人书写乡土未来
乡村振兴的密码,最终由人的足迹书写。
“是树·造物空间”指尖工坊位于双塘村“农居花巷”项目内,其主理人刘晓昌是土生土长的双塘女儿。几年前,她辞去培训机构教职,返乡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依托家族合作社的资源根基,将一座120平方米的闲置民宅改造为融合传统手作与自然美学的创意工坊。
工坊命名“是树”,寓意“树木一寸寸向上生长的奋斗精神”,也象征乡村文化的沉稳与繁茂。在这里,刘晓昌不仅复活了老布翻新、扎染技艺等传统手工艺,更依托双塘村的生态禀赋,开发出落叶拓印、草木染等自然手作课程,让都市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乡土魅力。
她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工坊正着力推广华亭非遗“十字挑花”,吸引年轻人传承这项传统技艺,同时也守护乡村的老人们。
“这片土地正呼唤更多融合自然与人文的创意,工坊不仅可以传承在地文化,还可以通过推进特色研学路线等,盘活双塘的旅游线路和生态资源。”刘晓昌表示,未来,工坊将联动周边民宿、农田,打造“手作体验—农事采摘—乡土美食”闭环,让指尖艺术成为双塘文旅的新名片。
在队伍建设中,双塘村通过“乡村合伙人”机制推动资本与智力资源下沉乡村,激活产业创新动能。组建本土企业家、致富能手的“智援团”,培育“匠心农人”典型,构建“人才返乡、能人带乡”的良性生态,赋能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一张榆木桌上摆满茶具,另一侧台面则摆放着咖啡机和酒瓶,大石皮村村民辛俊将自家的小院打造成了一处乡村茶室。
除了打造“网红小院”,他还将镜头对准真实的乡村生活——土菜饭、水井西瓜,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短视频在抖音平台迅速累积1万多粉丝。不定时地,当“乡创经济小院”的直播灯亮起,辛俊便化身农产品代言人:“徐行大米胚芽留存率83%,煮粥能结三层米油!”弹幕里翻滚的“已拍”字样,见证着“直播式”线上经济的魔力。
通过他的带动,不仅给大石皮村的农产品带来了一定的销量增长,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徐行农产品,帮助农业基地壮大发展。
更广阔的嘉定乡村里,海归硕士沈燕燕正在沥江生态园实践她的“双向奔赴”理想——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让开放式生态农场里,游客与牛羊亲密接触,透明的生产过程自然转化为消费信任。
她大力开发休闲农业项目,将生态园划分为“内环”艺文休闲区、“外环”游览观光区、“中环”农业体验区三大功能区域,打造了水果采摘、农耕种植体验、湿地游览、田园瑜伽等一系列特色活动,让游客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深度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从主题馆的钢结构到扭扭棒缠绕的花枝,乡村振兴的密码不在宏大的叙事中,而藏在老宅新用的巧思里,在青年返乡的足迹间,在村民指尖重塑的乡土记忆里。
当空间重生、产业重燃、社群重聚,乡村便获得了新的生机——这些成果属于每一寸被珍视的土地,更属于每一位被看见的村民。
撰稿:李品
摄像:赵晨
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