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到中国,却画遍中国,一位英国画家如何用刀具“复刻”南京大报恩寺塔的铜鎏金宝顶?7月10日,“晚清风尚——东莞可园馆藏铜版画展”在嘉定博物馆开幕。展览汇集76幅铜版画作品,为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19世纪清朝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独特窗口。
铜版画又称“西洋铜版画”,发明于15世纪,是一种以铜作版材的凹版印刷画,通过刀具雕刻或酸液腐蚀等手段,并运用机器压印办法,使涂抹于铜版凹处的油墨或颜料附着在纸张上,从而获得图样。铜版画传入中国已有200多年历史,18至19世纪是欧洲铜版画发展的“黄金时代”。展览中的作品,正是出自这个时期的英国画家托马斯·阿洛姆之手。
漫步展厅,《澳门妈阁庙小庙堂》《福建省的武夷山》《浙江省的富春山》《中国的长城》等展品以恢弘的视角和精致的笔触,记录了当时的城市风貌与壮丽山河。值得一提的是,画作中描绘的大报恩寺塔等历史建筑已毁于战火,使这些画面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见证。
《南京的大报恩寺塔》
嘉定博物馆讲解员王萍介绍,《南京的大报恩寺塔》画面中的九层八角塔身像用白玉雕琢而成,每层檐角都悬挂铜铃,最夺目的是塔顶——铜鎏金宝顶在阳光下如同燃烧的金色火焰。夜间还会点燃144盏佛灯,数十里外可见。可惜这座郑和督造的皇家宝塔,最终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
而《北京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中,描绘了圆明园的核心建筑正大光明殿。画中重现了这座皇家园林核心建筑的宏伟:12根粗壮的红漆木柱支撑着宽大的屋檐,方格窗棂上面覆盖着油纸,可以推开通风,既实用又美观。“这里曾是皇帝接见外国使臣,举行重要典礼的地方。但令人唏嘘的是,这座辉煌的宫殿在1860年毁于战火,更显画作之珍贵。”王萍说。
《北京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
尽管托马斯·阿洛姆本人未曾踏足中国,但他通过参考他人的素描手稿进行艺术再创作,其笔下的中国融合了西方的观察视角,许多西方人正是通过他的作品了解中国。
恢宏奢华的皇家御道、纵横交错的运河、规模巨大的单拱桥和金字塔形的古塔,令他们叹为观止;跨越崇山峻岭、穿过峡谷沟壑和横跨大江大河的万里长城,让他们惊为折服;宏伟庄严的寺庙、诗情画意的园林以及秀丽壮观的山水,让他们臆想无限。
托马斯·阿洛姆在绘画中有趣生动地再现19世纪的中国市井风情与民生世态,游走于街头巷尾的剃头挑子、在闹街卖艺的表演者、辛勤工作的中国船夫和耕农,展现中国人刻苦耐劳的特点;万众同庆的迎春典礼、虔诚的秋收拜月,表达中国人对自然的感恩;结婚搬运聘礼、踢毽子以及重阳放风筝,还原中国人的生活情景。19世纪时,照相和电影技术尚未传入中国,这些细腻写实的画作填补了这段时期中国的图像出版空白,成为当时欧洲有名的插图本中国文化教科书。
“非常细腻写实!这是我第一次参观铜版画,感觉比文字记载更直观、更生动,就像一部无声却鲜活的纪录片,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具象的认知。”观众张利平感叹。
此次展览由嘉定博物馆和东莞市可园博物馆共同主办,将持续至9月18日。为满足市民的集章需求,馆方还推出两枚以「镌忆·东西印迹」为主题的印章。感兴趣的市民不妨前往现场,在“晚清风尚”的细腻笔触中,开启一场追寻历史足迹、品味艺术经典的文化之旅。
服务信息
展览时间:7月10日—9月18日
展览地点:嘉定博物馆B1特展厅(博乐路215号)
开放时间:8:3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参观方式:免费,直接前往参观即可
即将上线
为配合“博物馆奇妙夜”活动,嘉定博物馆自7月12日起,每周六17:00增设一场“晚清风尚东莞可园馆藏铜版画展”定时讲解。
时间:7月12日-8月31日每周六17:00
集合地点:嘉定博物馆本馆序厅(博乐路215号)
参与方式:现场参与(提前5分钟至集合点等候)
温馨提示:有意向参与的观众须提前至集合点集合,过时不候
咨询电话:021-59928800转0
撰稿:杨育杰
摄像:章泽生
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