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房的华丽转身,是城市更新的诗意注脚,它们承载着往昔的工业记忆,又在改造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嘉定,一座座记忆中的老厂房,正以“工业风+文艺BUFF”的混搭姿态,蜕变为城市中的新晋潮流地。如,位于南翔镇惠平路的小美科技园·寅尚园区,前身是上海亚厚木业有限公司;原上海毛巾十六厂的旧厂房,被改造为雅昌(上海)艺术中心;北虹桥时尚创意园的前身,是吴淞江北岸江桥段附近的一处旧厂房。
老厂房也有“春天”
锈迹斑斑的钢铁骨架诉说着往昔,泛黄的墙壁蜕变为玻璃幕墙折射的晨光,在嘉定,老厂房的华丽转身,如同电影蒙太奇手法,每个镜头都在重写城市更新的剧本。
以蜿蜒的吴松江畔为叙事起点,历经整治工程的洗礼,沿岸产业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旧厂房“腾笼换鸟”,北虹桥时尚创意园顺势建成。在时光折叠处,一场关于“工业锈带”与“艺术秀带”的化学反应正在发生。
盘活老旧空间,好像拿起手术刀,在城市肌理上做“微创手术”。坐落于华江路1078号的北虹桥时尚创意园当属前者,通过借力以华瑞时尚集团为代表的时尚业内领军企业和东华大学等知名高校资源,园区专注培育多元文创种子企业,凸显先锋美学新概念,成为嘉定区极具活力的时尚创意枢纽。
如何让老厂房的筋骨长出更加坚韧的生命力?答案是注入人文情怀。在北虹桥时尚创意园,藏着一家有颜值、有温度的“我嘉书房”。书房面积200平方米,藏书1.5万册,提供24小时自助式服务,阅读空间安静又舒适。
被推平,从来不是嘉定老厂房的唯一宿命。依托文化赋能、创意改造、活化利用和业态填充,老厂房已然摆脱成为废墟的命运,转变为有情怀、有味道的新空间。
——董红
旧厂房的时代回声
在嘉定城区,矗立着一座由旧厂房改造、创意重生的地标——现厂创意园区。它的前身是上海第三十四棉纺厂。曾几何时,这里机杼声声,织就的是城市的工业图景;如今,它卸下生产的重担,在工业与艺术中碰撞出新活力。
改造后,建筑尊重历史,保留了鲜明的工业印记:斑驳的水泥涂料墙体诉说着过往的坚韧,粗犷暴露的钢铁楼梯纵横交错,展现出建筑本真的刚性美。这些元素与现代设计碰撞,散发出独特的青春魅力。而最具标志的就是现厂中的韩天衡美术馆。其标志性的锯齿形天窗被完整保留,将自然光温柔引入,均匀洒落在珍贵的艺术藏品上。新增黑白对比的钢结构框架,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昔日的宏大生产空间,如今完美承载着艺术的静谧与雅致,成为工业记忆升华的典范。
除了韩天衡美术馆,园区其余区域也各有功能——一面巨型漫画墙色彩奔放,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拍照打卡点;各具特色的咖啡馆和餐厅是朋友小聚的好地方。
嘉定现厂的蜕变,是记忆与未来的精彩对话。它已化身为一座连接城市厚重过往与无限可能的活力地标,链接着嘉定的工业根脉与创新梦想。
——酱油momo
旧厂房的“艺术深呼吸”
雅昌(上海)艺术中心坐落于嘉罗公路1022号,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由原来上海毛巾十六厂改建而成,承载着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印记。2011年3月,这座沉睡的工业遗迹在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匠心擘画下,开启了它的华丽重生之旅。
设计师柳亦春素以“化腐朽为神奇”著称(其代表作亦包括上海龙美术馆)。在本项目中,他摒弃了简单的推倒重建方案,而是选择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遗存。设计精髓在于保留旧厂房的工业骨骼与沧桑质感,同时运用当代材料与精妙的建构语言,为其注入澎湃的现代活力与艺术灵魂。历时两年精心雕琢,项目于2013年4月竣工。
园区的精神地标丁乙楼,其创作灵感直接源自艺术家丁乙的画作。设计师匠心独具地将画中48个形态各异的“米字”元素,转化为定制烧制的陶土砖块,覆于建筑立面。这些砖块不仅是装饰,更是艺术与建筑深度交融的媒介。新材旧构在此碰撞对话,单纯的结构与质朴的材料,共同铸就了纯粹而震撼人心的空间力量,诠释了工业遗迹向当代艺术圣殿的升华。
强烈的设计感与独特的艺术氛围,使这里迅速成为沪上艺术爱好者的热门打卡地。标志性的倒水斗建筑设计,已成为嘉定令人瞩目的文化新地标。中心内的咖啡厅也别具一格,陈列着由雅昌精湛工艺印制而成的艺术“大书”——巨幅影像画册。每一页都如壁纸般精美,供人翻阅品鉴或拍照留念。置身其中,恍若漫步于美术博物馆的展厅,却又洋溢着亲切随和的氛围,艺术在此真正实现了生活化的浸润与无距离的亲近。
——汤辰霞
七嘴八舌
百年的厂房承载着中国工业化、近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记忆。对这些工业遗址加以保护和利用,可以面向未来去传承工业精神。——天然水
盘活老旧厂房,让城市灵动起来,是一件值得被不断推广的事。——mokoko
我们需要将老厂房视为重要的工业文化载体和历史记忆,是人类发展到当今的一个过程。——芭比
很多老旧的棉纺织厂都已被赋予了第二次生命,蜕变成各种博物馆、工艺美术馆等,值得我们去驻足观赏。——徐成和
嘉定的一些老厂房都变成了具有现代感的地标,但仍清晰地保留着老厂房的痕迹,有年代感又很时髦。——顶顶
来源:嘉定报
编辑:顾娴慧、褚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