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嘉定博物馆策划推出“疁城记忆——乡土非遗文化夏令营”活动,五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引领青少年在实践中探寻文化根脉、传承中华智慧。8月4日,首日课程以“压金丝嵌宝”拉开序幕,青少年在锤敲指压间感受非遗魅力。
课堂上,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压金丝嵌宝工艺)张超向小朋友们介绍了压金丝嵌宝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工艺特点和文化价值,大家对这项起源于商周时期、盛行于清代乾隆时期的古老工艺有了初步认识。
“用手指把它按进去,一点一点压实,最后用小锤子轻轻敲……”木片上金粉流淌,银丝蜿蜒。在动手环节中,小朋友们屏息凝神,将细如发丝的金银丝镶嵌在黑檀木表面,一件双面挂饰逐渐成型——一面以涂金工艺呈现嘉定博物馆吉祥物“嘉小鲤”,另一面用银丝压金工艺打造“吉”字纹样。
体验的乐趣与艰辛并存。“满手都是金粉,我的手表也‘遭殃’了!”8岁的潘元芫举起小手说,“我不仅自己磨,还帮小伙伴磨,手艺人肯定要磨更久,真的很辛苦!”
11岁的王初然则对两种技法有了切身体会:“上午的平涂法磨金粉比较困难,磨了快20分钟。”看着自己最终完成的挂饰,她满意地点了点头。非遗的种子,正在这方寸锤敲指压间悄然萌发。
谈及课程设计,张超说:“考虑到有全天的时间,我特意选用木质载体,将技法拆解为上午的平涂法和下午的镶嵌法。通过体验同一种工艺的不同制法,孩子们能更深入地理解其精妙所在,感受‘金银错’的独特价值。”
这是嘉定博物馆举办非遗夏令营的第7年,今年首度联动奉贤博物馆,形成“嘉定四非遗+奉贤一非遗”的课程矩阵。“从2019年开始的本地探索,到如今与奉贤博物馆的跨区合作,我们一直在努力为孩子们提供更广阔、更深入的文化体验。”嘉定博物馆宣教负责人钱婷婷介绍。
在为期一周的夏令营中,孩子们除体验压金丝嵌宝外,还将深入学习嘉定竹刻、鲁班锁、安亭药斑布印染等本地非遗项目,并专程前往奉贤,感受“南桥撕纸”的魅力。“看到孩子们全情投入,在实践中收获知识与快乐,我们感到很欣慰,希望让小朋友们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钱婷婷表示。
撰稿杨育杰、袁金玉(实习) 摄像章泽生
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