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教化嘉定”
仅仅是一座“学霸之城”?
这里的瓜甜过初恋
街巷比“顶流商圈”还卷
集市藏着种草天花板
“疁城生活图鉴”系列
带你扒县志、考旧典
解锁800年嘉定的烟火图卷
若你穿越回明代,置身于溽暑蒸腾的江南夏日,想要品尝一口最顶级的西瓜,那最佳的目的地便是栅桥。这个如今对许多人来说略显陌生的地名,隶属于上海市嘉定区真新街道,曾是上海及周边地区声名远播的西瓜之乡,堪称江南地区的“西瓜天花板”。当时,从文人墨客到寻常百姓,无不以一尝栅桥瓜为快。无数官员、文人骚客与美食家为之倾倒,留下了一段段舌尖上的历史记忆。
图片由即梦AI生成
西瓜原产于非洲,早在唐代就有人从西域将其引入,不过真正大规模种植是在宋代。据《陷北记》记载,西瓜种子是五代十国时期从回纥(今新疆)传入的,因其“结实大如斗”,故而被命名为“西瓜”。到了明代,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西瓜逐渐褪去了“贵族水果”的光环,成为寻常百姓餐桌上的常见美味。而在众多产地之中,栅桥凭借其无可匹敌的品质,一跃成为江南地区的“西瓜之冠”。
栅桥西瓜之所以能“出圈”,靠的是实实在在的品质。其特点可用“皮薄瓤红、甘脆爽口”八个字精准概括。栅桥西瓜,“三月种,六七月实”,成熟期恰逢酷暑盛夏,正是解暑清热的最佳时节,堪称“夏日救星”。
当时,栅桥西瓜的声名,早已超越地方特产的范畴,成为文人笔下津津乐道的风物。
王世懋 行草 七言律诗
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懋(1536—1588),字敬美,太仓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官至福建左参政、南京太常寺少卿,与其兄王世贞并称“娄东二美”。他不仅以诗文著称,更对园艺农事怀有浓厚兴趣,著有《学圃杂疏》一书,是晚明重要的园艺类农书。在《学圃杂疏》中,王世懋特别推崇栅桥的西瓜,他在书中谈论西瓜时写道:“吾地以蒋福、栅桥二处为绝品。”
王世懋像
另一位对栅桥西瓜念念不忘的文人,是明代戏曲家、声律学家张大复(约1554—1630),字符长,昆山人,自号病居士,其文章被推为“震川后一大家”。他在《梅花草堂笔谈》卷四中专设“西瓜”条目,记录了一段令人唏嘘的“寻瓜记”:
夏秋间,多病肺热,沃以瓜液,则顿然而消。昨在练川,问瓜于栅桥,色味淡恶,不及常品。某怪之,疑其非种。土人曰:不然,真是土变耳。今其泒在黄庆,出练川之北城门五里,曰黄庆也。往购之,亦不佳。连啜数十座,皆曰黄庆,皆无故栅桥者。既抵舍,晋长倩见贶数颗,稍甘。令奴子索之玄明村,甘而脆矣,吾乡土故得不变耶。
张大复像
张大复像个较真的美食侦探,字里行间满是吃货的执着与怅然。这年夏末,他总犯肺热,想吃点西瓜来滋润化解,于是直奔栅桥寻瓜。然而,他找到的瓜却不甜,并非记忆中的味道。他起初怀疑是品种不对,但当地人解释说:“并非品种问题,只是土壤变了而已。”栅桥的瓜农还告诉他,如今栅桥西瓜的品种移到了皇庆,就在嘉定北门外五里地,让他去那儿找找。于是,张大复继而辗转皇庆等地,所购西瓜皆不如记忆中的栅桥风味。直到返回住处,友人晋长倩送了几颗来,才算尝到些微甘甜。
到了明末清初,栅桥西瓜的影响力依然不减。曹溶(1613—1685),字秋岳,号倦圃,浙江秀水(今嘉兴)人。他是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明末清初文学家、鉴藏家,曾官顺天学政、户部右侍郎、广东布政使等职。他在《倦圃莳植记》中写道:
西瓜佳品,吴中荐福寺为最,栅桥次之。出颇同时,在六月末七月初,正酷暑时也。
在曹溶的笔下,清初时吴中荐福寺的西瓜虽已取代栅桥,位居榜首,但栅桥西瓜仍被视为佳品,足见其声望之深远。不过,这仅是曹溶个人的观感。据同治《上海县志》记载:“(西瓜)出栅桥、梅源市、闵行、三林塘者为上”,栅桥西瓜依旧被官方志书列为上品。
曹溶跋樊圻《柳村渔乐图卷》
由此可见,在明代中后期至清末这四五百年间,栅桥西瓜始终享有盛名。时至今日,曾经瓜田的踪迹早已难以寻觅,“栅桥”这一地名,或许也已被吃货们淡忘,但它创造的舌尖传奇,却借助古人的笔墨得以留存。我们只能透过那些泛黄陈旧的典籍,去遥想当年栅桥西瓜的甘甜与清爽,以及文人雅士与西瓜相伴的夏日风情。
撰稿林介宇
王晨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