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天气,中暑与心血管疾病高发,急救医生的白大褂,常常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天越热,守护生命的责任越发滚烫而急迫。今天(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一起来看嘉定急救医生大汗淋漓的一天。
“听得见吗?我们是120,在过来的路上了。老人意识清楚吗?”
上午9点半,嘉定区医疗急救中心嘉定城区分站的赵小辉已经第三次出发前往送医现场。为了给担架和家属留空间,救护车内仅能容下一名驾驶员、一名急救医生和一名担架员。
“调度单需要快速派发,所以病因会写得比较简单,我们会在路上抓紧询问患者的具体情况。”嘉定区医疗急救中心急救科医生赵小辉表示,急救医生会检查救护车上的急救设备,同时进一步确认患者的状况,更好地满足患者在车上的救治需求。
来到现场,狭小的电梯将担架车拦在了门外。
“嘉定城区分站涉及的老小区比较多,很多地方都很窄,我们需要用软担架先把患者扛下来。”赵小辉快速拿出软担架和医疗包,庆幸这次现场有电梯,“之前碰到6楼没有电梯,把150多斤的患者扛下来的时候手都麻了。”
养老院的护理床前,患者已面露难色,不断喊着肚子疼。张小辉一边安抚患者情绪,一边指导其他两位工作人员一起将患者抬出房间。今天气温高达37℃,等到三人合力将患者抬到楼下时,早已大汗淋漓。
一辆救护车、三位同行人组成了一支紧急就医小分队,他们每日奔波在城市道路上,只为能让患者尽快就医。
“一车接一车基本停不下来,一天能开100多公里。”嘉定区医疗急救中心嘉定城区分站驾驶员潘海峰告诉记者,在嘉定城区分站内,白天配有3辆救护车,往往刚停下就又要出发,“每天早上的茶叶水泡到和咖啡一个颜色都来不及喝,太阳一晒,中午也吃不下什么,两个馒头配绿豆汤,方便出车。”
站点内,只要电话一响,全员就聚到了一起,盯着显示屏上患者的信息。收到指令、病人上车、到达医院,显示屏上的车辆状态时刻刷新着每个小分队的情况。
“不为别的,天气那么热,我不希望患者握着我的手凉下去。”嘉定区医疗急救中心嘉定城区分站医生徐申刚把中暑晕倒的患者送到,又准备下一次出发。
据了解,嘉定区医疗急救中心共有257位工作人员,64辆急救车辆,今年上半年1-7月全区派车量达到3万多车次。他们24小时待命,只为患者能够更快抵达医院。
就在记者采访间隙,赵小辉正在赶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途中,潘海峰放下还没来得及喝的茶叶水准备发车,徐申已经接到患者正在前往瑞金医院嘉定院区。
撰稿徐宸逸
褚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