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接受“普通”的自己?
如何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身处历史,如何做好自己人生的主角?
……
素有“吴中第一”美誉的嘉定孔庙,是“教化嘉定”的文化源头。2024年10月起,一档教育创新项目——“孔庙讲堂”在此启动。目前,第一季8堂课发布完毕,各平台播放量超过60万,获得了不少师生家长的喜爱。
该项目由“金话筒奖”得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原首席主持人秦畅发起策划,嘉定区教育局、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嘉定区文化和旅游局、嘉定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联合呈现。记者了解到,第二季课程也已进入录制阶段,最新一期将在9月与大家见面。
课程内容更轻松、更贴近学生了
传承先贤、授业解惑,是《论语》中孔子对于老师工作内容的概述。“孔庙讲堂”正是对此的延续,语文、历史、心理等各个学科的教师也从“学科育人”“人格养成”的思路出发,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同时穿越古今感受历史人文底蕴。
不过,与常规课堂相比,“孔庙讲堂”不论从名称还是内容设计上都显得更为轻松有趣。每一讲的议题都真正源自学生的发问,第二季课程也延续了这一风格。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高级中学语文教师张颖带来的课堂叫做“坚持自我一定对吗?”她向记者介绍,她的课堂灵感,来自于高一的语文教材《答司马谏议书》。这是王安石收到司马光连续三篇《与王介甫书》后作出的回复,字里行间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王安石和司马光是历史上典型的‘相爱相杀’式人物——他们虽在政见上针锋相对,却也曾是彼此敬重的好友。正是这段复杂而真实的关系给了我灵感,于是将课程命名为‘坚持自我一定对吗?’希望把这个历史命题转化为学生生活中常常面对的现实问题,除了介绍文本背后的历史脉络,也希望引导孩子们从心理层面有所思考和收获。”张颖介绍道。
一种超前的课堂
上一堂面向万千学生的公开课,对于老师们来说也是一大挑战。中光高级中学语文教师刘艳玲表示,这堂课她花了一个暑假的时间进行调整;安亭高级中学语文教师李嘉芸作为一个“i人”,更是将其称作“360度全开麦打歌舞台”。
这些细致打磨的背后,离不开项目总策划秦畅的全程指导。从讲述语气到讲课站位,她始终坐在拍摄间中央,为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课程既专业又生动。
而之所以发起“孔庙讲堂”,正是源于秦畅对传统课堂模式的反思与突破。她表示,希望打破规范束缚,让教学更具时代气息:“我理想中的课堂,应当跳出按部就班的框架,成为一个充分互动、真实生动、能激发学生反馈的场所。学生不应只是听众,更应是课程的共创者,课堂的推进,理应依靠大量自然互动来实现。”
“孔庙讲堂”也是嘉定教育“慧雅阅读”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余年来,嘉定始终秉持“让阅读成为青少年的自觉行为与生活需求,培育智慧、儒雅的新一代”这一目标,持续推进“慧雅阅读”计划,通过建设书香校园、举办读书活动等方式,让阅读浸润每所学校。目前该项目已迭代至3.0版,建立了覆盖从学前到高中全阶段的区域阅读体系,形成独具嘉定特色的读书品牌。
记者注意到,“孔庙讲堂”的讲师们都是嘉定各校的优秀青年教师。“‘孔庙讲堂’更像是一次‘播种’。我们首先寻找教师中那些‘内心渴望改变’的火种,支持他们先行动起来,进而慢慢影响更多人,最终推动课堂文化的整体变革。在嘉定孔庙这座人文底蕴深厚的空间里,从人文社科教师和班主任开始,我们正在努力构建一种课堂新生态。”秦畅说道。
作者:撰稿:黄湘钰
编辑:常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