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告设计到森林主理人,他用11年回答一个问题

来源:上海嘉定 日期:2025年9月13日 23:10:55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在嘉定,越来越多的“农二代”选择回到家乡,用新观念、新方法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朝气与无限可能。他们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中汲取力量、茁壮成长,正逐渐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生力军——不仅是产业创新的开拓者、沉睡资源的激活者,更是乡村活力的重塑者。

微信图片_20250909155101_27_545.jpg

在徐行镇,朝暮牧场静静地藏身于胜竹东路启源路口的树林之中。与其他“农二代”不同,韦翃箖从父亲韦尉手中接过的,不是成熟的农场或工厂,而是一片200亩的野化林地,以及一个充满未知的命题:“这片林地,能做什么?”

朝暮牧场的源起,源于一个关于候鸟的承诺。身为园林工程师的韦尉在2003年决定在此建立一片生态湿地,希望在嘉定这片曾经的鹤类歇息之地——为候鸟提供落脚之地。从荒芜空地到茂密森林,朝暮逐渐成为树木环湖、动物栖息、生机盎然的自然秘境。

2014年,从事广告设计的韦翃箖开始与父亲共同守护这片生态之境。“别人接手的是有模式、有产品、有团队的产业,而我面对的,是200亩‘空白’。”他回忆道。没有现成答案,一切有待探索。朝暮的大门隐于林间,容易错过,内里却别有洞天。石板小径蜿蜒入林,盛夏仍透凉意;枯枝编成的巨鞋、竹架构成的门头……这些由韦翃箖与艺术家朋友共创的生态艺术装置,低调点缀于自然之中,无声诠释着“取自朝暮,用于朝暮”的理念。

图片

“这片林子没有核心区,每一处都是风景。”2019年,韦翃箖尝试从森系婚礼和外景拍摄切入,让朝暮逐渐“出圈”。湖边、竹林、路口,都曾见证浪漫婚礼与时尚大片的诞生。“仪式感”与“原生感”,成为朝暮的代名词。

运营中是否与父亲的理念冲突?韦翃箖坦言,朝暮如同一个载体,任何内容都必须以“不破坏原生环境”为前提。“最小环境影响”意味着活动形式与频次需要把控,也注定朝暮无法走传统商业路径。韦翃箖不断探索更契合的内容,让体验既丰富又轻盈。

图片

去年,朝暮获得了一个新身份——自然教育学校(基地)。朝暮变成了孩子们的自然课堂,除了春季挖笋、夏季酿梅子酒、夜观萤火虫、冬季冰煮羊,韦翃箖还将体验延伸至周边村落:“我们带孩子们走进村民家中,感受真实的乡村文化,还和村民们一起喝茶聊天。”城市与乡村的边界,在互动中渐渐消融。

图片

如今,朝暮不仅是候鸟的驿站、精神的栖息地,更正在成为乡村文化生长的桥梁。韦翃箖不断思考:是否发展林下种植?如何整合资源,将乡村体验从“点”连成“线”与“面”?“没有现成答案可抄,我们必须基于这片林地的特殊性,谨慎开发‘不多不杂’的内容。”韦翃箖说。

图片

“作为‘农二代’,我也在寻找各种可能性。结果未必立即可见,但寻找本身就有意义。”22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11年前,它已成林;如今,它是婚礼场地、外景片场、自然课堂……但每当人群散去,朝暮依旧回归静谧。在韦翃箖的手中,它始终是那片人与自然相遇、传统与创新相融的桥梁。


作者:王荣会
编辑:倪丹丹

分享到: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