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问我,一个藏族人为什么跑来嘉定南翔做小笼包?” 小笼馆负责人曲头笑着给出答案:“美食本就没有地域界限,就像酥油茶和小笼包,也能成为好朋友。我来这儿开小笼馆,初心是想深入学习南翔小笼包的制作技艺、文化内涵和经营理念,把这份百年技艺传承好。”
在南翔人民街上,这家新开的 “九忠祥小笼馆”,带着独一份的 “混血基因” 惹人驻足——来自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的藏族店主曲头,将家乡的藏地风情悄悄融入其中,与江南传统小笼碰撞出令人惊喜的火花。
想知道这份混搭而又充满匠心的究竟有多特别?快跟着小嘉一起一探究竟吧!
走进九忠祥小笼馆,最先被牵动的是味蕾。这里以小笼为魂,内馅却藏着多样惊喜:黑猪肉馅的扎实醇厚、半蟹半肉馅的巧妙平衡、纯蟹粉馅更是精华所在,入口便是浓得化不开的鲜。
这份鲜,是江南小笼的本味,却也被曲头注入了藏族人对食材的执着——“我们不放提鲜的调味品,好味道不需要多余的修饰。食材本身的鲜香,才是最动人的味道。”就像藏地人对待牛羊肉般,尊重食材本味,这是他从家乡带来的饮食传统,也成了这 “混血”小笼的味觉底色。
店内的蟹类产品是特色,除了蟹粉小笼,蟹黄面、蟹黄拌饭、醉蟹等同样惊艳。吃大闸蟹的时节即将到来,不妨来这小馆,尝尝藏式匠心与江南蟹鲜的碰撞。
而让九忠祥的这些小笼更显精致的,是那层薄如蝉翼的皮。为了找到最理想的口感,曲头曾带着师傅们试了十几种不同的面粉。“我们最终敲定了山东的高筋面粉与江南中筋面粉相混合。高筋面粉能让面皮足够的劲道,哪怕裹满汤汁也不容易破。中筋面粉让小笼的皮显得晶莹剔透,轻轻提起时,能隐约看见内里流动的汤汁与橙红的蟹粉。”曲头说。
在这家小馆里,还藏着不少曲头的小心思。其中最妙的是这里的 “跨界搭配”—— 江南小笼遇上藏地酥油茶。咸香醇厚的酥油茶,带着淡淡的奶味与茶香,恰好能解小笼的油腻。
一口小笼的鲜,一口酥油茶的醇,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味在舌尖碰撞,却意外地和谐。曲头说,“我想把家乡的味道带到江南来,与传统的小笼包吃法碰撞融合,没想到竟成了顾客们最爱的吃法。每一次看到有人笑着说 ‘这样搭配真特别’,我都觉得格外满足。”
店里的环境也极具 “混血” 特色,像是一座融合了江南旧时光与藏地风情的小型 “古物收藏馆”。没有两张相同的桌椅板凳,每一张都是店主精心淘来的宝贝:有的木桌带着民国时期的雕花,纹路里藏着江南旧时光的精致;有的板凳边缘泛着温润的包浆,是无数人坐过留下的印记。而墙上挂着的唐卡元素装饰,又悄悄将藏地的神秘与温暖融入其中。步入二楼,既能欣赏到江南古董床、老式梳妆台,镜面虽不及现代镜子光亮,却透着复古的浪漫,也能看到柜台上陈列的藏地手工艺品,让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此温柔相拥。
这些老物件不是冰冷的装饰,而是带着故事的 “时光见证者”,坐在这样的环境里吃 小笼包,仿佛能同时与江南的烟雨、藏地的雪山轻轻对话,原本简单的用餐时光,也变得格外有韵味。
南翔老街负责人张丹表示,九忠祥小笼馆的入驻是老街推动南翔小笼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其作为南翔小笼协会成员,很好地诠释了守正创新。“我们一直希望能汇聚更多像九忠祥这样守正创新的力量,既夯实南翔小笼的品质,又通过多元文化的碰撞为它赋予新的生命力,让这道经典美食在新时代能走得更远。”张丹说。
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小笼协会表示,九忠祥的小笼既保留了南翔小笼传统工艺的品质与本味,又将藏地饮食理念与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从食材理念到风味搭配再到门店环境,都为传统南翔小笼带来了新鲜活力。
曲头还透露,未来他期望能将这份融合创新的小笼包品牌带出上海,让更多人感受嘉定南翔与川藏两地文化碰撞的美味,实现个人与品牌的共同成长。
九忠祥小笼馆,像是被时光温柔包裹的一方小天地,这里没有快餐式的匆忙,只有慢下来的惬意。人们在这里吃的从来不止是一顿饭,是食材本味的纯粹,是老物件里的时光故事,是藏地风情与江南烟火的奇妙交融,更是一位阿坝州黑水人对美食传承与创新的执着追求。
作者:通讯员万玥
编辑: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