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宣传部公布2023、2024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服务标兵名单。其中,来自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的曹文捷医生获评2023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服务标兵。
作为一名从医20余年的眼科医生,曹文捷始终怀揣医者初心,专注为患者擦亮“心灵之窗”,以光明照亮生命。作为嘉定区中心医院眼科主任、党支部书记,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多次参与巡回义诊和对口医疗支援,远赴云南迪庆、西藏拉孜、青海久治、安徽六安等地,用医术与真诚赢得百姓赞誉。
“这里的百姓需要我,我要每年都来到青海久治,为百姓带来光明,让每一个人都不再受眼疾之苦。”这是曹文捷在2014年许下的承诺。12年来,他13次奔赴青海,自嘉定区卫健委组建“青海久治光明行”医疗队起,他不惧高原反应日益加重,主刀完成白内障等复明手术600余例,将医者大爱播撒雪域高原。他更在临床工作中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大力推进眼科日间手术模式,实现日间手术率近100%,显著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每一次帮助患者重见光明的喜悦,都坚定了他继续前行的步伐。
跋涉远路,匡衡远援
坚持自有万钧之力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地处近4000米的高原,多藏族同胞、多牧民,交通不便、沟通困难。对口的久治县人民医院,医疗条件相对落后,没有配备眼科,甚至连兼职眼科医师也没有,所有眼科病人均需转上级医院就诊,给当地百姓造成不便。
在这里,手术的开展是零起步,非常不易。从消毒棉球、手术衣、手术手套到手术诊疗设备、相关药品、耗材等,从搭建临时手术室、临时手术床到改造手术供水、消毒等,曹文捷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虽然条件艰苦、简陋,但充足的物资准备、严格的业务培训、规范的手术管理和细致的术后宣教,确保了光明行活动连续12年顺利开展。
在开展手术的同时,曹文捷还为当地培养了一名眼科医生,实现了久治县人民医院眼科从无到有的突破。
医者仁心、悯患救急
助力贫困地区重见光明
曹文捷曾遇到一位远道而来的藏族同胞。当时这位患者几近失明,听说有医疗队前来义诊,便借着微弱的视力,翻越了几座大山而来。在接受白内障手术后,该患者视力恢复得非常好,此后他天天盼着嘉定医生早点再来。第二年,他早早地来到医院排队等候,见到曹文捷的第一句话便是:“终于等到你了!我已经盼了整整一年了。”
28岁的藏族姑娘加毛,从小是个聋哑人,因白内障导致双眼完全失明。听不到、说不出,也看不见的她生活在与世隔绝的黑暗中,精神障碍也越发严重。父亲听说上海专家来了,于是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了曹文捷。手术非常成功,拆下纱布的那一刻,加毛的视线从模糊到一点点清晰,这个多彩的世界又能映入眼帘了,她露出了天真烂漫的笑容。
一位先天性白内障的母亲,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无法看清东西,仅有光感。做了母亲后,甚至从未真正“见”过自己的儿子。由于家境贫寒,她一直没有医治。曹文捷主任带领团队为她成功实施了白内障手术,当眼前的纱布被揭开,她慢慢地睁开眼睛,双手颤抖地抚摸着眼前的儿子,用藏语说道:“是嘉定医生让我看清了儿子的模样!”
精诚开拓,锐意创新
技术攀登点亮光明
从医学生成长为区域性医疗中心眼科主任,曹文捷一路摸爬滚打,在医疗技术上不断求索,在以诚待患的坚守中开拓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领域,他在全区率先开展2.4mm微创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开创全视网膜光凝等眼科激光治疗技术先河,以及开展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等诸多眼科诊疗新技术,并大力推进眼科日间手术的开展,带领眼科团队安全完成每年近1000台手术。
曹文捷常说:“青海久治是我的第二故乡,那里的百姓都是我的乡亲父老。”从搭建手术室到培养本地医生,从实施复明手术到开展技术帮扶,一句承诺,12年坚守,是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更是诚信的力量。言必信、行必果,在追逐光明的路上,他砥砺前行,向着光,也终成为光。

来源:区委宣传部、申音嘹亮,编辑: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