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人”是嘉定外冈农村对长者的尊称,指威望较高、阅历丰富、办事公道、热心公益的人,是对参与基层治理的社区精英的一种统称。2014年以来,嘉定区外冈镇因势利导,着力打造“乡贤文化”,在全镇中挖掘300多名“老大人”,成立“老大人”工作室,充分发挥乡贤文化在矛盾调解、文明教化、凝聚人心等方面的独特作用,积极探索现代城乡社区与传统文化承接的治理新方式。
11月7日,以“外冈‘老大人’与基层治理创新”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嘉定一汽大众培训中心举行,与会人员围绕外冈“老大人”的工作经验、治理绩效及其对基层治理的重要意义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复旦大学教授刘建军等高校学者专家及村居民“老大人”代表共12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钱樑,副区长傅俊出席活动。
会上,傅俊对外冈镇“老大人”的治理绩效与良好的运行机制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认为,“老大人”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极大地丰富了村居文化和社会生活,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提升了社区自治服务水平,并提出三点希望:要加强工作总结,探索“老大人”基层治理创新;要充实工作内容,提高“老大人”工作水平;要丰富工作内涵,深化“老大人”品牌打造。
活动为“外冈镇老大人社区治理促进中心党支部”、外冈镇老大人社区治理促进中心、“外冈老大人聚贤堂”揭牌,为“老大人”代表颁发证书。外冈与复旦大学签订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研究基地项目合作协议。
活动总结了“老大人”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指出“老大人”工作有效地满足了居民需求,解决了社区公共事务,构建了社区情感纽带,并从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党建阵地建设等方面畅谈如何继续深入推进“老大人”工作。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刘建军教授作了题为《关系资本如何转化为治理能量——老大人与社区治理》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嘉定外冈“老大人”治理实践注重采取“软治理”的方式,它是一种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以互动治理为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在社区治理的实践中,“老大人”维护社区安定团结、提高社区交往密度、扩大社区公益服务、培育社区和睦文化,形成了社会支点撬动社区治理。
此外,研讨会还开设了学术微论坛专场,专题研讨外冈“老大人”治理实践创新的理论与时代意义。
华东理工大学熊万胜教授围绕《治理性团结何以可能?》主题展开论述,他指出,治理性团结是随着国家、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形成的,改进社会治理要把规范作为目标,把治理成本做为考核依据,要更多依赖民主法治的手段,要充分发掘社区内部治理资源。
华东政法大学汪仕凯教授围绕《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的四重机制》主题展开论述。他指出,基层治理具有末梢治理、多元治理和共同治理的特性;他认为,除了传统的行政抽身、党建引领和居民自治的社区治理协调机制,党建和社会治理也应结合起来共同推动社区治理。
上海市委党校罗峰教授认为,“老大人”的社区实践和学术研究联系紧密,“老”不是年龄上的老,是有热心、有能力、有威望的人。他指出,外冈镇不同于当代中国农村的精英循环断裂的现象,加之基层领导适当的物质和精神激励,“老大人”将有效激活社会资本。
上海师范大学陈兆旺副教授以城市垃圾分类为切入点,对中美两国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在社会高度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城市化质量不高,城市治理成本过高是城市治理中的明显问题,而“老大人”正是发动群众参与降低社会成本的有效途径。
上海外国语大学俞祖成副教授结合自己在日本生活七年半的经历,为大家讲解了中日社区治理的差异。他指出,外冈“老大人”比“乡贤”的内涵更加丰富,在精神层次上给予激励的方式恰恰是基层治理所需要的。
上海市委党校汪仲启讲师对外冈“老大人”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肯定,并结合自己的调研经历进行了比较。他指出,“老大人”的下一步发展应重点关注“走职业化还是社会化道路”、“形成植入型还是内生型模式”、“‘老大人’如何传承问题”、“主体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等问题。
中共宝山区委党校聂苗针对“老大人”可能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一是“老大人”传承问题,二是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融合问题,三是社区居委会和“老大人”的关系问题。她指出,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将推动“老大人”持续深入发展。
会前,与会人员参观了外冈“老大人”聚贤堂和“老大人”工作室。
来源:外冈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