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滇协作帮扶,帮到点上扶到心里

日期:2019年7月19日 15:31:08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7月19日,上海市第十批援滇干部结束任期返沪。在云南楚雄州武定县轮换干部实地交接现场,当地村民依依不舍,援滇干部和当地村民情深谊长。

ee33f8071de04ea2a662518a53011102.png

“大伯,过几年再来看我们好吗?”依依惜别的孩子,是武定县猫街镇传承彝绣专业合作社社长李从梅的女儿,听说徐县长要回上海了,孩子很不舍。李从梅也哽咽了,“他要走,我们真的非常舍不得。希望他以后不要再到这边受苦,我们一定要把日子过好,不能让他失望。”

670642bd2acb47e2b4b9e07a15af50b7.png

武定县是楚雄州唯一一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建档立卡人口数占楚雄州9县1市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是脱贫攻坚中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2017年,根据党中央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部署,上海向青海、云南、贵州等地增派了多批援派干部。徐红斌是嘉定区派出的七名干部之一,他和来到武定县的援派干部们扎根一线,和当地群众一起找原因、想办法、拔穷根,让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了崭新的面貌。李从梅一家,就是在沪滇合作帮扶中从深度贫困到脱贫摘帽、再成为致富带头人的缩影。

13年前,李从梅的公公遭遇车祸不幸离世,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前几年,李从梅的丈夫又因股骨头坏死导致残疾,连续的打击加上高强度的劳动,婆婆手指关节严重变形,落下了病根。

就在李从梅一家几近绝望时,徐红斌他们来到了猫街镇。在走访调研中,发现不少当地村民都有绣彝绣的手艺,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但因为没有市场销售渠道,这难得的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并没有给居民带来多少经济收益。“合作社刚成立的时候,我们10多个绣娘一起,一年收入也就是2万多。”李从梅回忆。

7c4a3629105a4ae1a9ab597ef78e6aed.png

为了让更多的彝绣走出大山,经徐红斌穿针引线,东方卫视大型公益扶贫栏目《我们在行动》第三季第一站选址武定,聚焦彝族刺绣产业的发展。节目播出后,各地订单纷纷飞向大山深处;爱心企业一笔20万元的慈善基金落地,专项用于扶持贫困绣娘培训项目。“真的要感谢上海这边,给我们带来了订单,2018年的时候,我们的订单就已经到了39万元,绣娘现在也增加到了96名。”李从梅说。

在督促项目落实的过程中,细心的徐红斌发现绣娘们工作环境狭小简陋,又设法争取了20万元镇村结对资金,即将在镇上建起彝绣扶贫车间。

让李从梅感觉离小康生活越来越近的,还有婆婆病情的改善,和女儿一天天的乖巧懂事。受益于贫困户医疗政策,婆婆以全补贴的方式加入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在县人民医院看病可以报销95%,婆婆的手指在骨科医生的悉心治疗下,疼痛也逐渐得到了缓解;而即将上二年级的女儿,每学期能享受1350元的学费和营养费补贴。贴在厅堂中间的两张大红色奖状,是一家人每天奔忙的动力与希望。“现在儿子做根雕,媳妇做彝绣,我就是种点玉米,养点猪,养点鸡,日子好多了。”婆婆说。

fd1c6534b1b04095928a381247bfab2c.png

在轮换干部们交接时,徐红斌特地带着接任的嘉定挂职干部周伟与顾诚来到这里,叮嘱他们一定要把这个项目扎实推进下去。

835d5ecfe2054b8aa428377e076d4d4a.png

扶持一名,脱贫一户,带动一方,从2017年至今,沪滇合作项目为武定培育致富带头人400余人,带动脱贫1500余人。“红彝族地方,山美水也美,火塘热乎乎,每个人一年四季忙,个个热情好客,相亲相爱。日子越来越好过,亲爱的朋友们希望常来走。” 这是交接现场,当地村民唱给援滇干部的歌,也是如今,一直在他们心里唱响的一首歌。


嘉定区融媒体中心特派记者涂军、陈斐云南武定报道,编辑:王丽慧

505937b20d804d5ba224137d87b44eec.png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