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乡村,要有“文化”内涵

日期:2019年8月23日 09:41:22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8月20日上午,安新村委会二楼的多功能厅内人头济济,热闹非凡。村民们正在这里欣赏文艺演出。“听到信,一大早就来占个好位置,等着看表演。”村民高老伯高兴地说。

502e461520e3499e91143c5ff8c22fd4.JPG

当天的节目在一支舞蹈《太阳出来喜洋洋》中拉开了帷幕,歌舞、旗袍秀、快板等节目,以及由乡音戏曲沙龙及民星沪剧坊带来的一个个经典沪剧、锡剧、越剧在舞台上轮番上演。一个个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剧目,让纷涌而来的村民看得直呼“过瘾”。由徐行镇疁东艺术团新创作,以宣传“扫黑除恶”的音舞快板《扫黑除恶在行动》、以及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小品《与我不搭界》则将演出推向了高潮。

e608fb3e82ae40eb9d8ec2e75840437c.JPG

十年送戏下乡,打通文化断头路

徐行镇自2008年开始,推出送戏下乡,每年举办40余场次,分上半年场和下半年场,内容半年一次更新,在各个村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几乎场场座无虚席。

9978ebd94c5645e3ae3c951f07467fd1.JPG

成立于2014年的疁东艺术团,目前已有队员32名,由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刘小玲担任队长。为了给村民演好一台戏,团员们坚持每周雷打不动两次排练。每年的节目内容都紧跟形势。“这次我们演出的扫黑除恶快板,即传递了正能量,又兼具了节目的艺术性,今天现场乡亲的热烈鼓掌就是对我们团员们最大的鼓励。为乡亲送戏,虽然辛苦,但很值得。”疁东艺术团的负责人刘小玲说。

徐行农村地区较大,居住在农村地区的老人想要看一场演出,过去是一种奢侈。比起离城区近的居民社区,农村的老百姓更加希望能够有戏上门。徐行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将社区群文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广大的农村地区,随着一支支由本地民间艺人自发组成的戏曲社团的成立,让送戏下乡有了资源。镇文体中心利用客堂汇、社区活动站等搭起了台子,协助民间艺人们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节目带到了村民身边。目前,徐行镇注册成立3支戏曲社团,社团成员近100人,每年送戏进村,不仅带去越剧、沪剧等耳熟能详的传统剧目,也不断与时俱进,增添“扫黑除恶”、“垃圾分类”等时下关注的元素和主题。

不仅有“好戏”,也要“够好玩”

4646de9fbb5c4475b1cdd14e45c3a969.JPG

“文化进农村,不能只有戏曲,不同的艺术形式搭配起来,才能真正将文化融入农村。”徐行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副主任陆梦娴说。“近年来,我们鼓励一些有特长、爱好的民间艺人参与到我们的公益社团中来,不断地丰富社团内容,为本地文化积淀基础。”截至2018年底,徐行镇共有15支公益社团中,有动态类的乡音戏曲沙龙、民星沪剧坊等以传统戏曲文化为主打的社团;也有清影舞蹈队、360舞蹈队等以动感时髦、潮流文化标榜的活力舞团。有传承非遗文化的风筝队、草编队、书画苑,也有Gogo摄影社等小资气息的静态社团。公益社团在徐行正在逐渐壮大,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百姓参与进来,以文化陶冶生活。

比如2018年新成立的gogo摄影社,自成立以来,已经有20余位社员,定期开展采风活动,将徐行的土灶头、黄草地一一用镜头记录下来。2018年8月,经过成员们精心删选的优秀作品被选入社团首场摄影展,除了在徐行本地开展巡回展出外,也到菊园等兄弟街镇走亲,把徐行本土文化用另一种形式传播出去。

除了镇级的文化团队,目前,徐行镇14个村居已组建舞蹈、书画、风筝、编织等群众文化团队40余支。接下来,徐行镇将继续通过聘请市、区、镇文化指导员开展更多群众喜爱的文艺培训,挖掘出更多的群文爱好者和愿意为群文工作服务的志愿者,为现有团队吸收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吸纳更多新的积极向上的活力社团,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e4a049e0a7d545d6902918b5cbd2fda4.JPG

(徐行镇供稿)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