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油肉
临近春节,很多嘉定人都在忙着购置食材,准备为家人做上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走油肉是嘉定工业区北部地区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式,但制作工序繁琐,需要大费周章,平时的饭桌上也相对少见,做一下这道菜,还是很有过年的仪式感的。在娄塘,至今还保留有用土灶制作走油肉的传统,老式的灶台配上大铁锅,用来制作走油肉再合适不过了。
在菜场挑选几块上好的五花肉,准备好精制油、冰糖、葱、酱油备用。
首先将肉焯水后,放入锅中烧熟,然后下七八分热的油锅炸十分钟左右,炸至皮发硬后捞出,再放入酱油调成的汤汁里浸泡数小时,冷水的浸泡使肉皮膨胀发出,表面形成走油肉标志性的纹路,这一步是制作走油肉的关键步骤。
炸完的肉均匀地切成一厘米左右的薄片,再放入酱油、黄酒和冰糖,放入锅中蒸一个小时以上,饱满的汤汁渗进皱皱的皮里。
出锅后,这一碗充满年味的走油肉就可以上桌了。夹起一块品尝,入口即化,酥烂不腻。
面疙瘩
嘉定工业区娄东村村民陈金娥最近在家里做起了面疙瘩。
现在面疙瘩已经不常见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娄塘人的农活很忙。面疙瘩制作方便,又很耐饥,所以经常食用。面疙瘩在本地也叫面老鼠、面虾。
陈金娥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腿脚还是非常利索,她拿出一个将前段时间从田里摘下的南瓜,切开去皮去瓤,洗净后就把它切成薄薄的方块。
第一步是炒南瓜,锅里放入少许油烧热,倒进切好的南瓜块翻炒过油,加入适量的水煮熟。烧南瓜的时候,准备调面糊,面粉加少许盐加水调成厚厚的糊状,用筷子挑起面糊,一缕一缕一块一块地刮进锅里,并搅动锅里的面疙瘩。
陈金娥说如果下的大一点的面疙瘩吃起来较筋道,小块和细条的疙瘩会比较绵软。自己比较喜欢吃小块的,所以特意将面糊调得稀一点,这样口感比较好。
面疙瘩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很早以前,娄塘张家村有一农妇和面时,她的孩子在旁边觉得好玩,也舀了一瓢水倒进和面的盆里,当母亲想制止时已经来不及了。家里又没有多余的面粉,只能把这团糊了的面团用铲子一小片一小片往开水里下,等烧熟了,放了点调料。没想到,这锅面疙瘩晶莹通透,形状各异,有的像河虾,有的像小老鼠,吃起来嚼劲更足,味道比面条更鲜美,面虾的名字也由此得来。
不一会儿,香气四溢的南瓜面疙瘩出锅了,金黄绵甜的南瓜,奶白色的面疙瘩,浓厚的汤汁晶莹闪亮,看起来让人非常有食欲。南瓜特有的甜味混合着咸香的口感,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面疙瘩入口绵软有嚼劲。
饭店也有海鲜面疙瘩汤供应,那些昂贵的食材的确味道鲜美,却再也没有以前那种温暖的感觉。这一碗大灶上烧出的南瓜面疙瘩汤,看起来平淡无奇,带有一丝丝烟火气的老做法却还原了记忆中的好味道。
作者:嘉融媒通讯员周虹,编辑:王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