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个眉眼,这里一颗痣,我记得他这里以前是有一颗痣的……”对着手机屏幕,王丽(化名)仔细辨认着照片上的人的面部特征,“应该就是他!当年他失踪的时候才40岁左右,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但是眉眼的样子没怎么变,你看这里……”
2月17日,一则消息在嘉定外冈镇周泾村不胫而走——一名“失踪”了36年的老人在沪苏两地人员的帮助下顺利返回家乡。这位早已湮没在人们记忆中的老人的出现,给村里的乡邻们带来了诸多惊愕。
老人名叫范义(化名),现年76岁。刚回到外冈的他,也许是在外漂泊久了,记忆有所减退,不愿与旁人多交流。饭桌上,老人慢慢回忆,断断续续表述起了自己的过往……
1984年10月,家庭贫寒、尚未成家的范义年逾不惑,父母早逝的他除了一个年幼便过继在外的妹妹外便无依无靠,孤独的他在一个夜晚选择了不辞而别。这一走就是36年,范义去过连云港、常熟等地,于2016年辗转到了无锡,先后在工厂干过苦力、捡废旧等工作。在数十年时间里,有钱的时候,他租房子住;没钱的时候,桥洞、猪棚等便成了他的栖身场所。一年前,他漂泊到了无锡市惠山区钱桥街道南塘社区,靠着好心人的施舍得以度日。
2月11日晚,像往常般回到栖身地的范义突发疾病晕倒在地,南塘社区工作人员获悉后第一时间拨打了120,并和医务人员一同将他送至医院进行抢救。“老伯伯,您家住哪里?说不出来的话,您能不能写出来,我们帮您找找看家人。”南塘社区工作人员吴呈成将纸笔递到范义手中,暂时不能言语地他颤颤巍巍地在纸上写下了“上海市嘉定区外冈望新镇周泾大队”几个字。接过纸条,吴呈成一阵欣喜,第一时间向属地派出所发出求助。
而远在上海的这一头,外冈派出所收到相关信息和老人照片后,与失踪人员信息进行了比对,确认有一名名为“范义”的失踪人口至今未找到,且地址信息与老人提供的一致。于是,派出所民警与周泾村委会及该名失踪人员亲属取得联系。同时,由于老人妹妹近日突发疾病住院抢救并未苏醒,村委会工作人员只能尝试性地通过其堂弟和村中乡邻前来对照片中的人进行确认,于是便出现了开头的一幕。2月17日,在亲属的初步确认后,老人身体情况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公安的协助将老人顺利安全地送回了家乡外冈。
阔别家乡36年的范义终于回到老家,但他已经再也找不到记忆里的那个家了。昔日低矮破旧的平房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农家一排排的楼房。见到老人,早已等待在此的外甥钱珍(化名)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站在他们面前这个面容憔悴的老人竟然是他们失踪多年的舅舅。要知道当年范义神秘失踪后,家里炸开了锅。亲人四处寻找,多年未果……这一刻的团聚终于化解了36年来亲人间的磨难和痛苦,见到回乡的范义,钱珍轻轻地唤了声“舅舅”,范义不禁红了眼眶。听说唯一的妹妹目前昏迷不醒时,范义潸然泪下喃喃道:“我妹妹比我小三岁,属猪的,在外面的日子最挂念的还是她。”
范义虽然回“家”了,但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范义位于周泾村的老宅已拆迁,置换房又由其亲属代为管理租给他人,一时之间竟没有了去处。得知该消息后,各社区主动伸出援手,四处帮老人打听是否有合适的出租屋可安排给老人暂住。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位好心人主动提出将房屋让老人暂住,老人的外甥婿也将陪伴老人,照料他的生活起居。了解到老人妹妹目前也在住院,外甥家中需要人照顾,人手可能不够。社区工作人员便主动承担起一些日常琐碎的服务工作,定期为老人家中送去生活用品、蔬菜水果,代充煤气卡等。村委会将尽力协助其家属妥善安排后续之事,让这位身世坎坷的老人安享晚年。
来源:“上海嘉定”APP,作者:嘉融媒通讯员邓妙华,编辑: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