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动作难度有点大,还要再简化一下,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2月25日上午,嘉定区教育学院的一间教室内不断传来热烈的讨论声,小学体育教研员与体育老师,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线上课程录制做准备。
在2月18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传出信息,为满足疫情防控期间广大学生居家学习的需要,全市中小学在线教育将从3月2日起正式开始。按照“同一学段、同一课表、统一授课老师”的原则,全市组织了1000多名优秀教师开发建设录播的课程,涉及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总计约21个学科141门课程。按照计划,嘉定区教育学院和嘉定区融媒体中心承担了全市小学体育学科下学期所有线上课程的录制任务,7名来自嘉定的骨干教师参与1-5年级6个单元课程的录制。
对于强调互动性和实践性的体育学科来说,将线下课程转成视频,更要精心备课。“如何挖掘一些适合居家锻炼的体育项目,同时与课程标准和教学要点相结合,是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高级教师、嘉定区教育学院小学体育教研员李文峰坦言,即便有过录制网课的经验,但在接到任务时,依旧感觉压力不小。
为此,每天进行线上磨课,成为以李文峰为核心的教研团队的日常状态,“每天从早到晚,教研群里讨论的声音就没停过。”李文峰告诉记者,短短20分钟一节课,往往背后凝聚了一个团队的智慧。
“我们的一个原则是‘托底学习’,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正确的运动方式。”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王永健老师负责录制“爬墙手倒立”这门课程,以往的线下课程中,学生需要从平地支撑的状态,一步步实现双腿腿靠墙倒立,而考虑到居家学习场地的局限性和安全性,他在动作难度上进行了简化,“能够连贯地完成双腿放在凳子上完成支撑,我们就算这个动作达标了。”
线上教学,老师不能现场指导怎么办?王永健也想出了“花样”,运用易拉罐、矿泉水瓶、凳子等居家用品作为辅助道具,让学生自行对动作的正确与否作出判断。
线上体育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更需要兼顾趣味性,这对教学团队的课程设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方泰小学体育教师赵姜燕在“踢毽子”这堂课中,特意新增了“如何制作一个简易毽子”的环节。在采访中,她演示了一遍制作过程,利用硬币、废弃塑料袋等身边常见的物品,不到5分钟的时间,一个标准的毽子就完成了。
线上教学在场地上受限制,但信息化手段也给体育课的授课方式提供了新模式。在大部分老师的课件中,都使用了大量的动画片段、短视频等。“我们教授的不仅是体育锻炼的方法,更要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赵姜燕说,希望借助这些辅助手段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是疫情期间的特殊授课方式,但在线教育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嘉定区教育局副局长祝郁看来,此次大规模在线教育是推动教育信息化,提升师资质量的契机,“参与网络教学的这些老师,在反复磨课中,学科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将带动区域内整体教师水平的提升。”
来源:“上海嘉定”APP,作者:嘉融媒记者王安琪、吴添翼,编辑: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