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铭记!嘉定最早的共青团小组中有位“廖家大少爷”

来源:上海嘉定 日期:2020年5月4日 22:05:37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今年是五四运动101周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98周年。在“五四”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让我们重温历史,走进嘉定历史上首个共青团小组,聊聊嘉定城赫赫有名的“廖家大少爷”。

一、嘉定城赫赫有名的“廖家”

廖家礽出生于1909年,因他出生于东北沈阳故又名家沈(他出生时,父亲廖世经正好在东北当官,所以他生在沈阳),三岁时随母迁返故居嘉定城中张马弄。追溯起来,廖氏祖籍为福建省永定县,祖上历代为官者众多,出了六位进士、两位举人。迁嘉始祖一世为翼亨,五世为惟勋,六世惟勋之子廖寿丰、廖寿恒兄弟都是进士出身,廖寿丰官至浙江巡抚,廖寿恒官居军机大臣。他们建造了位于宫保桥北首的诒安堂,建筑前后共七进,大小房屋一百余间,邑人称之谓廖氏大宅院,解放前后的县政府所在均设于廖家大院内。廖氏家族迁至嘉定分为九支(房),除了二房出了廖寿丰、廖寿恒之外,五房出了廖世经星石先生,其与廖世承、廖世功同辈。曾任奉天承德监察厅长、驻朝鲜使馆外交官,回国后,任张家口市长,继为京奉铁路局局长等。养了一女名家鲜,后来嫁于爱国实业家胡厥文的胞弟胡叔常先生。还有一个儿子,即为廖家礽。

廖家礽从小就很聪明,读书非常好,是个品学兼优的英才。童年时就读于普通小学,毕业后考入暨南大学附中。1926年在暨南大附中读书时,他和陆默深一起,由当时中共真如方面领导人黄逸峰介绍参加共青团(后转为中共党员),当时和他俩一起工作的还有共青团员金之杰。他们3人在南翔公学西部建立了嘉定县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共青团小组,金之杰任团小组长,并共同在南翔镇创办过三期名为《炸弹》的三日刊,宣传党的主张。民国16年,廖家礽负责国民党嘉定县党部宣传工作。是年冬,中共嘉定县委成立,任中共嘉定县委委员兼共青团嘉定县工委书记。

二、青年的杰出代表 牺牲时年仅19岁

在外人看来,廖家礽出生于名门大家,完全可以安心做他的“大少爷”,但实际上,他却有着积极进取、甘为奉献的革命精神。他抛弃荣华富贵,一头扎进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去,挥洒青春热血,追求革命信仰,实现人生价值。

1928年春,“五抗”斗争爆发,廖家礽是革命者中文化程度最高、最年轻的。从4月10日至4月18日,共进行了6次暴动。廖家礽与县委其它领导人一起始终站在斗争第一线,担任交通指挥,在斗争中他既是一名指挥员,又是一名勇敢的战斗员。暴动因遭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残酷镇压而失败。

f19924cc7b7f48438717f2206a0df2a5.jpg

(当时县政府悬赏价格)

在反动军警的围剿下,六里桥乡彭门一带难以立足,他遂和周慰农、陆默深、张漱川一起去太仓暂避。他们一面躲在外面,一面还在策划准备回到嘉定继续开展斗争。从太仓回嘉定的路上发生了意外,他随身佩带的驳壳枪子弹走火打在了自己的脚上,由于他的脚伤了,不能行走。在这样的情况下,先要养伤,他们认为转移到上海市区比较安全。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市虹口区的狄思威路(现溧阳路)上有个秘密交通站,对外是称“锦记报关行”,他们都隐蔽在这里。廖家礽准备养好伤以后再回来参加革命活动。但不巧的是,一次在市区活动时,陆默深被嘉定县公安局督察员徐炳泉发现了,并一直尾随到他们的住所。就这样,他们暴露了,5月11日深夜,他们遭到了国民党军警的突然袭击,廖家礽、陆默深等七位共产党员全部被捕。5月13日廖家礽与周慕陶、朱玉笙、朱树仁、张燮堂、孙学银等6人同时被押回嘉定。途间,敌人戒备深严,由三十二军兵士及嘉定县公安局水警队、盒子炮队押解至县衙。廖家礽亲属也在围观群众中,见状痛哭,而他则泰然自若。反动当局连夜审讯定案。5月15日下午3点半反动当局将廖家礽、陆默深、周慕陶3人押赴西门外的高僧桥西北刑场枪杀。他们3人视死如归,在押解途中和临刑时,还频频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围观者无不肃然起敬。

bad1cbf5b0ab4adbb8c055c08f16db70.jpg

(1928年《时事新报》刊登的枪决共匪陆默深等三名)

廖家礽牺牲时年仅19岁,是“五抗”19烈士中最年轻的一个。廖家礽就义后,由其姐姐收殓,安葬在马陆祖坟,解放后,迁葬于嘉定烈士陵园。

三、解放后嘉定共青团的发展

“五抗”斗争虽然以廖家礽等一批青年的牺牲而宣告失败,但对嘉定人民的革命道路却有着深远影响,它带给嘉定人民的是进步的力量和斗争的勇气,为嘉定实现真正的解放打下了坚实基础。青年的存在,即为朝气、阳光、热血的存在,即为新思想、新潮流的存在,共青团正是将一批优秀青年集结起来的地方。

据嘉定县志记载,1949年8月,中共嘉定县委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嘉定县工作委员会,设组织、宣传、青工、青农部及办公室,有专职干部8人。各区、镇相继建立团的工作委员会。至年底,全县发展团员4182名,有区、镇团工委7个,总支、支部133个。团组织团结青年投入土改、镇反及抗美援朝运动。1953年3月,县召开团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第一届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团的活动被迫停止,至1972年11月恢复。

来源:嘉定档案志鉴 ,编辑:唐敏、武利荣

1cae5302f5604c68a42e3d464905e65e.jpg


分享到: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