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了百年政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坚固基石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过多次重要会议都是在上海召开的。特别是在建党初期,除三大在广州召开外,其他三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即一大、二大、四大都选择上海石库门为会址。在上海召开的这三次党的代表大会,在建党伟业中究竟起过哪些作用?在百年党史上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研究历史的任务是在复原历史真相中逐步实现的。纵观建党初期上海召开的这三次党的代表大会,尽管有着不同的时空背景,围绕不同的工作主题,回答和制定了不同的方略,但从其政治内涵、思想特征和组织原则等方面加以分析,无论从形式到内涵,都具有鲜明的一致性和开拓创新的时代性。这生动地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之初,就在红色文化基因的积淀和传承之中,将初心和使命刻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从而奠定了百年政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坚固基石。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奠定理论强党根基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诞生的、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无产阶级政党,这是党的三次代表大会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基本的政治属性。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过程,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遵循,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初步结合的重大成果。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1920年春,入住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的陈独秀,在此首先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上海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并决定把《新青年》改为党的公开理论刊物。从1920年9月1日出版的8卷1号开始,《新青年》以崭新的面貌,开辟《俄罗斯专栏》,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批驳无政府主义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开展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全面性批判,为党的诞生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年11月,党的上海发起组创办了党内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第一次在中国树起了“共产党”的大旗,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主张;同时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阐明了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和目的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
从《共产党》月刊和《中国共产党宣言》基本思想的指导,到中国共产党一大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的制定;从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制定的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到四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强调“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开展阶级斗争,消灭资本家私有制,铲除资本主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根本目标,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真正代表了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愿,也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是严格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
党的三次代表大会主旨鲜明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相融合,把坚信马列的真理追求和忠诚为民的使命意识相统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从而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兴党、理论强党的根基。
把握时代脉搏,开创守正创新先例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具有英勇斗争、不断创新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这也是党的三次代表大会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基本的思想特征。“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大事变的主要表现形态,就是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从上海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渔阳里成立到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人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英勇斗争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启动了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建党伟业的奠基性工程。
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新的伟大的历史创举,是从真正意义上告别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新征程。初创时期,中国共产党坚定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共产国际的现成指示,提出中国革命要以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为直接目的,而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和现阶段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等,则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独立的判断,因而一厢情愿地提出了不适合中国社会实际的所谓“一次革命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能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现状,成为中国共产党能否获取和助推思想创新、能否正确指导中国革命的关键因素。中国共产党自一大以后,开始注重于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党的任务,“是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这个方案,首次公开体现在1922年6月15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该文献第一次详尽地分析了近代中国的政治状况,正确地阐述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强调要与国民党等革命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向封建式的军阀继续战争”。这一重要文献所提出的民主革命的对象和联合战线的形式,为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作好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党的二大正式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规定了中国现阶段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力量之一;革命的形式是组成各阶级的联合战线;革命的目标是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革命的前景是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实行工人阶级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党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际初步结合的成果。虽然这是初步的,但却是良好的开端,它为党继续深入探讨中国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是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的重要典范。当然,二大的纲领仍然存在不完善之处,其中主要的就是没有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这一缺陷在四大得到了弥补。
为迎接全国性革命高潮的来临,党的四大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同时,四大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还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这是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重大进展,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从思想上和理论上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创新能力,以守正创新的先例,开掘了中国共产党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
严守组织原则,推进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严格纪律性的政党,党的三次代表大会体现了党的基本的组织原则。
党的一大通过的第一个纲领,规定了入党的硬条件:“凡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党员的人”,强调“在党处于秘密状态时,党的重要主张和党员身份应保守秘密”,把忠诚于党、严明纪律放在重要地位。为此,大会“决定接受党员要特别谨慎,严格审查”;鉴于当时党的组织“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他们”,并规定申请入党的人,不得具有非共产主义的思想倾向,“必须断绝同反对我党纲领之任何党派的关系”,以确保党在政治上的先进性和组织上的纯洁性。
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等文件,特别是在党成立后的第一部党章——《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对党员条件、党的各级组织和党的纪律作了具体规定,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要组织一个“到群众中去”的大的“群众党”,强调党的纪律原则:“全党服从中央,下级服从上级,一切会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规定党员“言论行动有违背本党宣言章程及大会各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案”“泄露本党秘密”等行为要给予开除处分,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行纪律的严肃性和坚定性。
党的四大总结了党成立以来组织工作的经验教训,第一次提出“组织问题为吾党生存和发展之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倘若扩大执行委员会关于组织问题的决议案不能实际地实行,则我党决不能前进”,强调了党的组织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党的建设,向全党进一步提出“扩大党的组织,使党群众化”等各项具体要求。同时,党的四大首次规定,有三个党员即可成立一个支部,第一次把支部确定为党的基层组织形式,即基本单元。四大关于党支部建设的有关规定,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党的基层组织的迅猛发展,为迎接群众斗争高潮的到来作了组织上的准备;而且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党支部”一直沿用至今,在党的组织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上观新闻,编辑:卓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