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体育而生,以体育为名。

11日,上海体育博物馆正式开馆。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上海体育博物馆所在的南京西路150号体育大厦的故事。这座已经有90多年历史的老建筑,正是上海博物馆最大的藏品,参观者一定不要错过细细品味的机会。
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凝动——上海著名体育建筑文化》一书,通过展示上海十大著名体育建筑这个凝固的载体,充分体现了“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体育精神。其中关于体育大厦,在整理收集了以往的历史资料后,为我们展开这栋老建筑经历的沧桑和蜕变过程。


上海体育博物馆第二展厅为原西侨青年会的交谊舞厅,巴洛克风格装饰华丽精美,驻足窗前可欣赏百年南京路的繁华景象和人民公园(原跑马厅北半部)的盎然生机。
19世纪中叶,外国侨民陆续涌进上海,随之把近代竞技体育运动带进了中国。1928年,在蜚声中外的“十里洋场”——南京西路上,建造起了一幢专为侨居上海的西方青年提供休闲、娱乐、体育、联谊的棕色马蹄形大楼,取名“西侨青年会”,它的落成时间比一旁的国际饭店整整早了6年。这里就是如今体育大厦的前身。1941年,日军强占并将其改名为“东亚体育馆”,即便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大厦仍由美军管理,成了他们专属的活动场所。

体育大厦建成之初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幢具有现代化综合体育设施的大楼才回到了人民手里作为办公场所使用,之后更是引得众多单位争相想要拥有这幢设施先进、外观华丽的大楼。时任上海市体委专职副主任的李凯亭也几经交涉,市有关领导一时难下决定。
1953年10月的一天傍晚,陈毅市长来到大厦的游泳池。自由泳、仰泳、水面浮游、踩水……大约一个钟头后,陈老总从容上岸,躺在藤椅上,向李凯亭问起了有关体育工作的各方面情况。在了解情况后陈毅略微沉思,让李凯亭去通知那些要房子的单位和部分的负责同志都到这里来开会,并要求陪同前来的总检察长王范一起列席。
会上,李凯亭一一叙述了这个地方给体委的需要与好处,大家一片寂静,陈毅问大家有什么意见时仍是一片沉默。这时陈毅风趣地说:“我个人么,从这里的体育设施和将来体育事业的发展来看,我投李凯亭同志一票。是不是有点偏心?但这个偏心好,能使人长寿!”说罢,他哈哈大笑起来,“今天搞‘一锤子’了,可不能再扯皮。检察长也在这里,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会议不到一刻钟就解决了问题。



体育大厦的外墙和内饰
1954年2月18日,“西侨青年会”正式更名为“上海市体育俱乐部”。从此,位于上海市繁华闹市区的这座别致的建筑,全部划归上海市体委使用,成为创建人民大众新体育的领导中心,展开了一段与新中国休戚与共的崭新历史。
当时的体育俱乐部,从独一无二的温水泳池到功能齐备的会议厅,无疑拥有着全上海最先进的室内体育设施,就连毛主席都对这里厚爱有加,1956、1957年他先后两次来到俱乐部的游泳池畅游,陈毅市长、粟裕将军更是俱乐部的常客。
1957年12月28日,上海市体育俱乐部正式对外挂牌,由服务内部拓展为服务全社会,很快成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崛起的推动者。
利用大厦内原有的设施,俱乐部开设了游泳、体操、排球、围棋等项目的体育训练班,培养出了华以刚、于烈峰、周泳淇、常昊等一大批体育人才,为中国体育事业输送了宝贵的新鲜血液。

体育大厦内的非标泳池
与此同时,在体育大厦那个长22.5米、宽7.2米的非标泳池内,曾涌现了奥运冠军杨文意、乐靖宜、庄泳,亚运冠军蒋丞稷等中国泳坛的骄傲。游遍了世界各地的泳池,俱乐部少体校在他们心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里有太多的回忆,那个时候的训练是一个基础,对于后来能有这么好的成绩,基础显然是很重要的。”奥运冠军乐靖宜回忆起年少时训练的场景,脸上仍闪现着纯真的光彩。

如今这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体育大厦内,一砖一瓦早已刻上了体育的印记。今天,体育大厦内的上海体育博物馆也以崭新的面貌与公众见面,成为市民公共文化的新空间。上海体育博物馆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建筑风格和室内装饰风格,所有的陈设与老建筑协调统一,将现代的展示技术隐藏在仿古的橱柜之下,既满足博物馆的安全防范要求、又便于现代化的管理和维护。同时,增加多媒体声光影像装置,让老建筑焕发勃勃生机,博物馆里的体育风采得以充分展现。

编辑:卓明霞